中國古代瓷器的發展。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輝煌時期,不管是在種類、樣式還是燒造工藝等方面,均位于巔峰地位,也是揚州陶瓷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
宋代是中國的瓷器藝術臻于成熟的時代。宋瓷在中國陶瓷工藝史上,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著稱,其色調之優雅,無與倫比。當時出現了許多舉世聞名的名窯和名瓷,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難怪當代陶瓷收藏高手對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會愛不釋手: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輝燦爛,其“窯變色釉”釉色變化如行云流水。汝窯造型最豐富,來源于生活,如宮中陳設瓷,瓷釉顯得晶瑩柔潤,猶如一盅凝脂。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宋代龍泉窯中上好的青瓷。被美術家譽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辭瓷(又名冰裂、斷紋)令人玩味無窮,其“油滴”、“兔毫”、“玳?!钡冉Y晶釉正是宋人的創舉。宋代定窯的印花、耀窯的刻花是瓷器裝飾手法的新貢獻。
宋代是中國陶瓷生產和外銷的高峰時期,也是揚州陶瓷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唐末到宋初,接踵而至的三場戰爭,揚州承受了巨大的犧牲,此后還有戰爭的浩劫。盡管如此,揚州由于政治、經濟、交通的優勢,還一直保持著相當的繁榮,作為傳統的陶瓷市場和外銷口岸,并沒有因為南方福州、泉州、杭州等港市的崛起而衰弱,這從城市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標本得到了證明。
品類和數量的豐富程度空前
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后人一目了然。
根據考古資料分析,這一階段的陶瓷器有著更廣泛的地域特征。其品類和數量的豐富程度也是空前的。主要商品來源是南方地區江西景德鎮窯、南豐窯、吉州窯、贛州窯,浙江龍泉窯,安徽蕭窯,福建建陽窯、同安窯,北方地區則有陜西耀州窯,河南臨汝窯、鈞窯、當陽峪窯,河北定窯、磁州窯,山東淄博磁村窯等。還有一些像山西介休窯、霍窯,廣東西村窯、??蹈G,福建泉州及其沿海地區的窯口,也都有產品在這里銷售,其中不少是當時生產外銷瓷的主要窯口。
景德鎮窯是市場上的第一銷售大戶。揚州出土品包括了它不同時期幾乎所有常見品種。據1992年汶河北路拓寬工程考古資料統計,僅在350平方米的范圍內,就出土景德鎮窯系的各類瓷片23079片,其中有完整器61件,大部分為景德鎮當地的產品。從市場反映的情況看,北宋時期景德鎮生產的主要品種是青白瓷,常見的器類為各式的碗、盤、盒、注壺、瓶等。青白釉香熏和刻花石榴瓶,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
由于宋代斗茶風氣盛行,南北各地都在大量生產黑釉茶盞,景德鎮窯也不例外。揚州出土的一種黑釉器身、白釉邊沿的茶盞就是景德鎮的產品。南宋青白瓷魚藻紋印花盤、仿定窯印花碗、刻花三足爐和元代生產的“樞府”型卵白釉器物都是這一階段后期景德鎮的特色產品。
龍泉窯是這個時期崛起并產生廣泛影響的窯口。在揚州,龍泉窯產品的輸入輸出主要集中在南宋和元代。除常見的青瓷品種,梅子青、粉青和仿官窯的優質品也不在少數。雙魚紋折沿盤、菱口盤、琮式瓶、青釉罐、荷葉蓋罐、蔗段洗、高足碗、鬲式爐、環耳瓶等與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上發現的外銷龍泉瓷器完全相同。
吉州窯是南方地區另一個高產量、多品種、裝飾手法豐富、具有代表性的瓷窯。它在此期間運抵揚州的大宗產品是茶盞,有運用結晶釉形成窯變的鷓鴣斑、兔毫盞、玳瑁碗,也有剪紙漏花、彩
繪等其他工藝。此外,吉州窯還生產類似磁州窯的白地釉下繪黑彩和仿定產品,褐彩蓮花紋小瓶、開光罐、玉壺春瓶、仿定窯白瓷印花盤等都是典型器物。
定窯在晚唐時期就在揚州嶄露頭角,北宋和金代進入了生產的極盛時期。揚州出土宋金時期的定窯器資料比較豐富,既有劃花、刻花、印花和素面的白瓷器,也有黑釉(黑定)、醬釉(紫定)產品,印花鴛鴦戲荷紋盤、柳斗紋穿帶扁壺都是北宋晚期的傳世精品。白釉褐彩刻花六角枕的制作時代可早到北宋中期;而白釉印花小碗的產地是屬于定窯系的山西霍窯。
充滿民間氣息的磁州窯創燒于北宋中期,它風格獨特的釉下黑、褐彩繪的裝飾方法,影響了北方廣大地區。此外,宋代磁州窯還生產像綠釉枕這樣的低溫三彩或單彩陶器。宋金分治以后,處在南北邊緣地區的揚州,由于交通、貿易的關系,白地彩繪的磁州窯系商品開始批量出現。用紅綠彩在碗、盤內題寫詩句或描繪花卉,具有明顯時代特色的產品,或來自山西長治八義窯,或來自河南禹縣扒村窯、新安城關窯和山東淄博的磁村窯。
繼越窯之后,耀州窯在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有別于越窯的青瓷系統,耀州窯系的產品在揚州北宋中晚期城市遺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其中也有部分屬于這個窯系的臨汝窯產品,器類比較單調,以刻劃花、印花或素面的薄胎斗笠盞為主,少數碗、罐的外壁有深刻花裝飾??虅澔y碗就是這一時期耀州窯的典型產品。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在揚州見到的最早實物是北宋晚期或金代產品,數量不多。有天青釉海棠紅斑折沿盤、罐和小碗。
“高麗青瓷”見證當時有大量僑民寄居揚州
宋元時期,仍有許多外國僑民寄居在揚州從事商業或宗教活動,主要是阿拉伯人、新羅人和歐洲人。其中的一些人客死異鄉,長眠于此,留下了一批重要物證。新羅人在臨近出??诘某萦芯劬拥摹靶铝_坊”,揚州也是他們僑居和活動的主要城市。1983年以來,先后在揚州城郊發現了一批“高麗青瓷”。這種先在胚胎上鏤刻紋飾,再在縫隙中充填礦物顏料,最后上釉焙燒的瓷器,在當時曾受到中國人的青睞。揚州出土的“高麗青瓷”有杯、碗、瓶等,不僅地下有出土,還有像青釉嵌云鶴紋膽瓶這樣的傳世品。
延伸閱讀
中國陶瓷的發展歷程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陜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陜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于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后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甕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現代陶藝是在上個世紀40年代后期開始迸發出的一個新的藝術形式,當時有美國的彼得·沃克思,日本的八木一夫,還有英國的一些陶藝家。他們首先對陶瓷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建立于一種跟傳統陶瓷的“背叛”,把陶瓷材料作為藝術形式,作為一種媒介來進行運用,也就是和油畫、國畫借助油畫布、油畫顏色,國畫用宣紙來對陶瓷進行一種新的藝術創作,完全排斥了實用的形式,作為一種藝術手段來利用一、創造?,F代陶藝就是在這樣形勢下出現的一種藝術形式。
在國外上世紀40年代后期,中國在各個領域閉關自守,對國外了解很少。像臺灣、韓國的藝術家在世界性的交流中,逐漸吸收和發展起來的。而我國則是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逐漸吸納了國外藝術新的理念。當時臺灣、日本的陶藝家訪問大陸和中國,向我們播放一些現代陶藝的有關資料。比如來得早的臺灣李茂宗先生,到景德鎮來傳授現代陶藝新理念。
當時景德鎮也有一批藝術家,像周國楨、劉遠長老師等老一輩藝術家,在接受新的理念,在藝術創作上有了新的突破。追求源頭。中國陶瓷藝術對世界的貢獻無可非議,但現代陶藝是從國外引用過來的,完全打破了傳統陶瓷的理念。我們過去的理念就是以實用為主,重溫歷史,從原始社會的原始陶到彩陶,到東漢時期的原始瓷器,一直發展過來,都是從粗糙慢慢到精美的過程,這個過程都是為了實用,無釉陶 、有釉陶,陶到原始瓷,到現代瓷都是為了實用,越做越精細、越做越靈巧,最后越做越玲瓏剔透,形成景德鎮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四大特點。
中國陶瓷的不斷發展
“傾縹瓷以酌酃?!薄扼腺x》字串5
陶器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陶器的燒制是人類繼掌握了用火之后的又一項偉大成就。陶土可以塑造出各種形狀,焙燒后就定型為一種堅固的器具,這就是陶瓷的起源,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幾乎都是獨立掌握了制陶技術。當人類開始了相對穩定的農牧業定居生活時,陶制的烹飪器、飲食器、儲存器就成為了生活的必需。中國陶瓷有8000年的歷史,幾乎在每個時期,中國陶瓷都在不斷改進,不斷創造,攀登一個又一個陶瓷技術的高峰,創造出精妙絕倫的陶瓷產品。中國陶瓷是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緊密結合,是一種物化的文化。中國陶瓷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制造、探索和欣賞陶瓷藝術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http://馬家窯文化彩陶甕,約前3000—前2000年。
陶經過了從灰陶、黑陶、白陶到印紋硬陶、彩陶的發展變化之路,在陶器的造型上也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粗放到精細、由平淡到生動的漸進過程。早期陶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是出土于陜西臨潼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馬俑,也叫秦俑。秦俑位于陜西臨潼附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自1974年開始,迄今已發掘了呈品字排列的三個俑坑,出土了真人大小的兵馬俑6000余個,其中有活馬大小的陶馬30余匹,戰車100余乘,組成了規模宏大的秦俑博物館。一號坑規模最大,長230米,寬62米,深5米,面積達14260平方米,是主力步兵戰陣,排列著一個一個整齊威武的軍隊方陣,間有雄健高大的戰馬。陶俑有士兵、馭手、鎧甲軍士、軍官、將軍,姿勢有立姿、跪射姿。二號坑略小,是騎兵戰陣,有戰車上千輛。三號坑最小,僅有六七十個軍官和將軍俑,似為指揮部。這些兵馬俑做工極其精良,須發畢現,面部表情生動,姿態自然,衣紋流暢,顯示出嚴肅剛強、器宇軒昂的神態,戰馬也敦實有力、蓄勢待發。這形象地證明了當時中國陶瓷技術達到了何等卓越的水平!這是一支為秦始皇死后護衛的冥軍,為了建造它,老百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也為我們留下了這舉世矚目的珍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現任法國總統、當時的總理希拉克說:“不見金字塔,就不算到過埃及;不見兵馬俑,就不算到過中國!”字串5
秦俑博物館內1號坑,這是一個以步兵為主的長方形軍陣。
陶的第二個輝煌時期是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彩陶工藝品,主要由黃、綠、白釉彩涂胎,故稱唐三彩。它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制陶技術的高峰,當時就聞名中外。常見的唐三彩有三彩馬、駱駝、仕女、龍頭杯、樂伎俑、枕頭等。三彩馬威風凜凜、健壯雄武,是最常見的品種。最出色的作品是三彩駱駝,背上載著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牽駝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檐帽,生動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憶起當年駱駝跋涉在絲綢之路上的情景。唐三彩的生產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的特點,采用堆貼、刻劃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涂在陶胚上的彩釉在烘制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自然垂流,相互滲化,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唐三彩是中國制陶工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http://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陜西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
陶的第三個高峰是紫砂陶器。紫砂陶器是一種紫色泥料制成的無釉陶器,由含鐵量高的紫泥以1200度的高溫燒成,外觀精致細膩,亮澤柔和。紫泥因含鐵量不同而呈現豬肝、凍梨、淡赭、鐵色等色調。紫砂陶器成型多以打片拼貼或撳模手法,高品質制品多以手工成型,注漿成型用于大批量生產的大路貨。宋代文獻中已提及紫砂器,到了明清兩代,紫砂陶器進入鼎盛期,以江蘇宜興紫砂最為著名,極品往往價值連城。紫砂壺泡茶有保持茶香、不失原味、耐熱性好、隔宿不變等優點。字串9
字串8
http://
字串9
紫砂壺中的名品常以“素面朝天”為貴。圖為明朝紫砂提梁壺。字串4
http://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瓷的故鄉,瓷甚至是中國的同義語。陶瓷是陶和瓷的總稱,其主要區別是,陶由陶土燒制,瓷由瓷土燒制,瓷是陶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產物。燒制瓷的瓷土中含有高嶺土、石英石、長石和莫來石,含鐵量低,燒制溫度為1200—1300度,涂在表面的釉必須和瓷一起經過高溫燒制,燒制成的瓷色白,堅硬度提高,不吸水或吸水率在1%以下,扣之有金屬聲。
在經歷了鉛釉的出現和青瓷、白瓷技術的競相發展之后,成熟的青瓷成為瓷器的主要代表,中國瓷器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在宋代達到第一個高峰。那時有六大窯系: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龍泉青瓷窯系和景德鎮青白瓷窯系,這些都是民窯,產品供整個社會需求。官窯專門為皇宮王室生產用瓷,最著名的是五大名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官窯。元代青花瓷器特點是形態較大、胎體較厚、分量較重。裝飾花紋所使用的青花料,顏色鮮藍、艷麗,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繪圖案構圖嚴謹、筆法工整、描繪細致。這類產品體積都比較大,系當時浮梁瓷局的高檔產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濃重,總體風格氣勢磅礴而不拘謹,大氣天成。還有一些器型較小的元青花瓷器,施以乳濁的卵白釉,所繪圖案構圖疏朗,筆法淳樸,風格粗獷。這類產品大部分為小件產品,多為普通民窯所生產,目的也多為日用器皿。裝飾紋樣主要有松梅竹蓮、龍鳳鶴鹿、人物花鳥、卷草錦地等,此外,歷史故事也風行一時。大型、高檔元青花瓷器存世極少,總計不過幾百件,因為當時就是用于商品交易,大部分已經流失在國外,因而彌足珍貴。20世紀50年代,得知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卡普陀比宮珍藏有元青花瓷器上百件,中國陶瓷專家思得一見,但是土耳其方面極其審慎,此事遷延再三,直至21世紀之初,經過多次磋商甚至外交周旋,土耳其總理特批,此盛事方得實現。一連三天,中國的七名陶瓷專家在土耳其方面荷槍實彈的軍警嚴密監督下,見到了、鑒賞了這批稀世珍寶。這批元青花瓷器共40件,器型碩大,通體滿繪,色彩濃艷,青翠亮澤。中國專家激動不已,一位老先生說:“初看咽聲細,一撫再撫贊不停?!边€有一位老先生說:“有生之年得睹此珍寶,了卻平生心愿,死當瞑目矣!”可見青花瓷器在專家心目中的位置之崇高了。
字串6
宋代酒具,景德鎮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花梅瓶
明清兩代的瓷器生產繼承了歷代之長,以景德鎮為中心的瓷器生產又不斷攀登新高峰。有人以這樣的話稱贊瓷器的品質:“薄如紙,明如鏡,色如雪,聲如磬?!笨梢娒髑宕善饕呀涍M入了盡善盡美的境界。
中國·陶瓷藝術(二)——中國陶瓷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篇 中國陶瓷的起源與發展
從初創于商代、到真正創制于東漢時期的中國瓷器,是中國人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貢獻。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原始時代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陜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陜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于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后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甕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志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志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早期人類在制陶過程中,對原料的探尋和使用上缺乏經驗,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火的使用上也不夠成熟。所以制成的陶瓷質地疏松。至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陶器種類開始增多,從泥質或夾砂陶發展到灰陶、黑陶、彩陶和白陶等。另外,為裝飾或提高質量方面著想,又創造出白色、紅色陶衣,以及用Fe2O3(黑)、MnO2(紅)為著色劑的彩料。在成形工藝上,開創并住處逐步完善了輪制、模制、表面拋光、薄胎成形、拍印紋飾等多項手段。原始的燒成條件比較簡陋,這使早期陶器的胎體多為紅棕色。這是因為在燒成過程中,大量空氣的混入形成強氧化焰,使粘土中的氧化鐵成份變紅、變黃,加之原料中AL2O3較低,助熔劑量高,也對陶器紅色的形成有明顯影響。
遠古時期的陶瓷燒造技術資料,迄今尚無從找尋,但從現有資料推測,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燒制,這種方法至今在許多偏遠落后地區被使用,統稱為“無窯燒陶”。抑韶文化的窯型基本是橫穴式和豎穴式,就泥地挖掘而成,以柴草為燃料,無煙囪,窯內溫度較均勻,熱量損失較小,燒成溫度可達1000度。從龍山文化時期以后,普遍采用豎穴窯,由火膛、火道、窯室三部分組成,窯室直徑1米左右,燃燒時空氣供應較足,使柴草充分燃燒,火焰可沿窯底均勻進入窯室,使窯內溫度提高,可達1050度高溫,也為后來出現的饅頭窯、倒焰窯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中國早期陶瓷的釉色發展歷史
中國陶瓷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實用器,通過各種各樣的裝飾手段使陶瓷的形式更美、承載更多的文化內涵是歷代陶瓷制造者的不懈追求。早期的青瓷之所以以胎裝飾為主,并非人們刻意所為,而是因為在釉色上取得突破難度極高,人們不僅要從理論上了解金屬成分的呈色原理,還要在實際操作中毫厘不差地拿捏好分寸,稍有差池,便前功盡棄。要燒制出一件令人滿意的瓷器,技術和經驗固然重要,有時還需要一點運氣。
南北朝以前生產的瓷器主要以鐵為呈色劑,經還原焰燒成,瓷器釉色大多呈青綠色。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陶瓷工匠認識到,控制和排除胎釉中鐵成分的干擾,可以燒制出白瓷。反之,如果加重胎釉中鐵的含量,又可以燒制出黑瓷。在北齊時期,白瓷終于出現。到了唐代,以唐三彩、長沙窯彩繪、鞏縣青花為代表的釉裝飾得到空前發展,最終突破了傳統的單色釉格局。
宋朝是中國陶瓷發展史的高峰期,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釉裝飾上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度。這一時期的汝窯、龍泉窯只憑單色釉本身就呈現極佳的裝飾效果,雖無雕琢之工,卻有凝重、深沉、含蓄、厚潤之美。官窯哥窯創“金絲鐵線”、“魚子紋”等開片釉,為釉裝飾工藝開辟了新途徑。尤其突出的是鈞窯創造的窯變釉(兩種以上釉合用變化出的特殊釉),這種窯變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多種色彩交相輝映,爭奇斗艷,流光溢彩,美輪美奐。
鈞瓷釉色的燒成原理來源于唐代魯山窯的花釉瓷器,當時出現了局部有彩斑的“唐鈞”。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瓷器專家楊靜榮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他曾見到一件民間所藏的鈞窯凈瓶,高33厘米,造型規整,具有唐代特征,但釉色卻是鈞窯的,而且還有紅斑,釉色瑰麗,可與傳世鈞窯媲美。經檢測,該產品是宋代或宋代以前的產品。
唐代花釉瓷器的施釉方法是在較深或較淺的底釉上涂上與之色彩對比強烈的另一種釉,因不同的釉所含金屬氧化物的呈色原理不同,燒制出來的器物表面便出現色彩斑斕的藝術效果。宋鈞窯變釉也是利用這一原理燒成的,但工藝比唐代花釉復雜得多,宋鈞之所以在窯變上登峰造極,關鍵是高溫銅紅釉的穩定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