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
現代都市生活忙碌而緊張,一個溫暖的家能帶給每個人最放松的休閑時光??墒侨绾尾拍茏尲易兊脺嘏孢m呢?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輕松打造宜人家居。生活家小編為您準備了從房屋裝修到家居布置等一系列的時尚資訊,幫您擁有輕松舒適的生活。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陶瓷飾品
在飾品日漸成為個性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不可否認我們仍然需要“一顆永流傳”的珠寶飾品,但我們也同樣需要那些能夠彰顯民族和個性特點的飾品。這實際上也是陶瓷飾品最近幾年開始在國內流行的深層原因。家居環境是由多種元素共同組建而成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乃至于小小的飾品,都是滲透著設計者和居住者生活體驗的精華和縮影。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陶瓷飾品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處,不僅在于它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大自然、文化、習俗、哲學、觀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種靜止的民族文化舞蹈。這是由陶瓷的特性決定的。一件件作品,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像一個個音符,在跳動著,在彈奏著,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熱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繽紛,有的本色自然,構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攝人心魄的中國陶瓷文化大型交響樂曲!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陶瓷飾品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蕓蕓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陶瓷飾品
陶瓷是我們這個善于創造并深賦美感的民族曾經所獨有的。它有火的劇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中國人把那個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與火的靈動下,在中國人心靈與精神的升華中,成就出這種美麗的器皿。
陶瓷,它是溫潤的玉,它是晶瑩的冰,它是山水之間的青翠。紅墻之下,它與絲竹做伴,屹立于古典案臺上,等待你品鑒久遠的味道。
編輯推薦
大智若愚大智慧
青花大球瓶,志安老師作。
一群游魚睜著眼,張著嘴,一條緊挨著一條,一排緊挨著一排,在球形瓶身上圍成密密一圈,首尾相接,結隊前行,猶若生命的河流在涌動。它們是在孜孜尋覓,還是在隨波逐流?是,也可能不是。
“路是圓的,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路是圓的,處處是起點,處處是終點。
我已經有過許許多多起點了,又似乎有許許多多的終點,終點連著起點起點連著終點……”志安老師如是說。
這是魚的生存方式,又何嘗不是人類自身的寫照?不是整個世界的寫照?
日出日落,日落又日出。水蒸發化為冰霜雪雨而復降為水,成江河湖海。人,從小到大,生而后亡,又不斷有新生命出,周而復始,人類因之綿綿不絕,生命綿綿不絕。季節的春夏秋東,農民的播種收獲,工人的上班下班,從家到廠,從廠到家,人車靠右行,無不是在按照一定的規律旋轉、轉圈。昆蟲、動物、植物、家庭、國家,都在轉,有起點、有終點,起點連者終點。不同的是,就象哲學里所講的;呈螺旋形上升。大同中往往有小異,生命的個體會有不同,就象這圈中不同的起點和終點,這是生命之路上最有意義的地方,預示著生命的升華,藝術的發展,文化的積淀,預示著人類生生不息的努力和追求。
“老師為人師表,率直樸直,真人也。古人嘗云大智大愚,寧可信也。吾等能師事之,三生之辛矣?!倍嗄昵拔以@樣寫過,今天我仍是這種感覺,而且時時彌深。
種田、學徒、任教。童年,戰爭帶來的顛沛流離和苦難,祖母的關愛,青年,情感遭遇的久遠追惜,為人正直仗言而受到的政治磨難和生活、工作的曲折,都沒能使這為晚生了909年的宋代名相王安石的“同鄉”俯首。讀書及豐富的閱歷讓他徹悟了社會、人生,能夠平靜、坦然、真誠地面對一切。無論是生命、家庭、情愛、國家、自然、藝術、師友、學問或是災難和喜悅?!敖洑v過許多莫名其妙的斗爭,而心底卻依舊是清風一片、陽光一片。在我的記憶里許多事物都無比美好?!闭且驗椴浑S濁流,潔身自好,向善的心態,源于內心的對環境的憂慮和不良現象的抵觸,使我們體味到了一個長者的善良、寬厚、睿智和中國傳統文人式的情懷。
布衣心真,我總覺得這幾個字對志安老師十分貼切。仁者、壽者,凡心、平心、愛心可作為他的寫照。人們在他的作品里讀到了人文和社會關懷,其實這是他內心情感的外溢。他的關懷方式不同與政治家、理論家、社會工作者等的那種使命感、責任感式的外在方式,是不居廟堂者的憂國憂民,處江湖而獨善其身、以退為進的知識分子方式,是自性和自悟的,往往是不自覺的自然流露,因而不著痕跡。傳達的是布衣情懷和悲憫。
一如其做人,無論是為人、為畫還是為陶,他都是直抒胸臆,略無矮飾。讀他的作品,我覺得他不是在寫詩、文,作畫、陶,而是在觀天察地、思古論今、談人生、敘感悟。不講究技法訣竅,但出來的是佳文、佳畫、佳陶,且佳作不斷。其傳神之透徹,情感之真切遠出于許多“名家”,往往平淡里有奇趣,純樸中寓深意,得常理而又遠離平庸,就象他本人:訥樸的外貌下有著智慧的心靈,實在難得。
志安老師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出世的是他對人生的超然看法,對藝術的思考方式。入世的是有追求的目標和對親人的牽掛?!拔乙敲炊噱X干嗎?”他曾放棄加工資的機會,后來又以“賣青菜羅卜”的方式來體現父愛,這都是人性的體現,獨特的“志安方式”。痛快淋漓,不拖泥帶水。
最近每天在看奧運會節目,“更高、更快、更強”是奧運精神。人們都在追求第一。志安老師亦有持之以恒的追求,不是第一,而是最好或更好。因為運動有具體高低、快慢、輕重、多少的量化尺度,人們可根據這些標準來作出判斷。而藝術的標準是難以量化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偏差,所以當今藝壇名家輩出而魚龍混雜,名不副實者多多。讀書、思考,解析幾千年來的文明脈絡,研究歷朝歷代諸大家的風格流派及其形成軌跡,尤其是對白石老人諸家衰年變法成功的特別關注,我想,對他來說是有緣由的。憑著“真人”、“真性情”,質樸的人格,大智若愚大智大慧的修為,如果“工夫在詩外”而又不僅僅在畫外,“工夫在陶外”而又不僅僅在陶外,外內并蓄,我相信,遠處那個隱隱的峰巒就會漸漸顯現,期待的只是天時、地利和人和。
瓷器上的紋飾都具有哪些寓意和韻味?
瓷器,是中國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一種文化產物,它的做工精細,造型種類多而且美觀。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它們那華麗的外衣——就是它的紋飾。中國古代瓷器上的裝飾花紋,不僅題材豐富,技法巧妙,而且“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諧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不同的紋飾具有怎樣獨特的韻味呢?
1. 牡丹紋
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銀器等常以牡丹紋為裝飾題材。宋代人受其影響,視牡丹為富貴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紋飾,宋定窯、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等在瓶罐、盤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
表現技法有刻花、印花、繪畫等;形式有獨枝、交枝、折枝、串枝、纏枝等。定窯器上常出現一枝獨秀的單朵牡丹,耀州窯瓷器上多見花朵兩兩相對,磁州窯枕面上還可見隨云頭形曲線繪畫三朵牡丹。構圖方式有適合式、對稱式、均衡式等。
2. 海石榴紋
海石榴紋從伊朗傳入,最早出現在唐三彩陶器上,多與寶相花、蓮花、葡萄等相配,有模印貼化,也有刻花施彩手法。
其形象是在盛開的花朵中心露出飽綻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滿是石榴子,有的稱“海石榴花”。兇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間視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海石榴紋成為一種占祥紋飾。
3. 寶相花紋
寶相花紋是將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蓮花)的花頭作藝術處理,使之圖案化、程式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面團形,以8片平展的蓮瓣構成花頭,蓮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內又填飾三曲小蓮瓣,花心由8個小圓珠和8瓣小花組成。
這種團形寶相花多用于唐三彩裝飾,上海博物館藏唐三彩寶相花紋盤為典型器。另一種是立面層疊形,以層層綻開的半側面勾蓮瓣構成。
此種寶相花紋多見于明清景德鎮瓷器上,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影青暗花纏枝韋相花紋碗、明成化青花寶相花紋碗為代表。
4. 纏枝紋
纏枝紋是我國傳統瓷器裝飾紋樣之一,明清時期尤為盛行。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而得名,明代稱為“轉枝”。
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或四力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并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莖紋或纏枝花果紋。
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石榴、纏枝靈芝、纏枝寶相花等紋樣,統稱纏枝紋。
5. 卷草紋
卷草紋又稱“卷枝紋”、“卷葉紋”,是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因其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而得名。
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圖案為植物枝莖作連續波卷狀變形,構圖機理似纏枝紋,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以切圓線為基干變化出有規則的草葉或莖蔓,形成枝蔓纏卷的裝飾花紋帶。
卷枝紋與纏枝紋最大的不同是僅出現枝莖或草蔓,不出現花卉或花果。纏枝紋雖也圖案化,但寫實性仍較強,而卷枝紋則較凝煉概括,更具抽象性。卷草紋與卷葉紋也有細微差異。卷草紋只見莖蔓,不見葉形。
卷葉紋則葉形明顯,極類忍冬紋。卷枝紋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忍冬紋,但更規范也更細致,通常只作為輔助紋飾。
6. 瓜果紋
瓜果紋指以各種植物果實為主題的紋飾。歷代裝飾手法有模印、貼塑、雕刻、彩繪等。
始見于唐代,唐宋兩代陶瓷器上多見葡萄紋和石榴紋,有纏枝葡萄、嬰戲葡萄、嬰戲石榴等圖案,均含多子多孫的寓意。表現方式有圖案性與寫實性兩類,構圖方法多樣。
7. 蓮花紋
蓮花紋是南北朝以后流行的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蓮花紋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內劃復線仰蓮,有的盤心還飾蓬萊紋,酷似盛開的蓮花。
亦見雕刻成立體狀的蓮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蓮花尊,五代的蓮花形盞托等。宋代開始變為輔助紋飾。
元至清代,蓮花紋的變化較多,有纏枝蓮、把蓮等,并常于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如:蓮池水禽、蓮池游魚等。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人們對瓷器的熱愛不僅是一種局限于表層,更加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寄托!
東方神韻釉畫
最近幾年釉畫藝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更多的人希望了解釉畫藝術,親近釉畫藝術。但是,其他畫種在世界藝術的頂端地位和釉畫在中國的邊緣化地位,落差巨大,這種落差也為釉畫藝術在中國的未來蘊藏著巨大的潛力。釉畫集其他畫種優點于一身,必將復歸它本身應有的地位和價值。釉畫藝術不僅屬于藝術市場,更屬于社會文化,大眾審美和學術研究。
釉畫是用青花料,粉彩料,五彩料,顏色釉在瓷胎或瓷器上自由繪畫,有獨立繪畫語言的繪畫方式,是陶瓷裝飾的一種。釉畫是借助陶瓷載體經過釉上釉下釉中及其他工藝的一種繪畫。其主體是瓷胎、青花料、五彩料、粉彩料、顏色釉、沙子、玻璃、玉石、釉、高低溫燒制構成。是泥與火的藝術。
釉畫的發展可以追溯到4500-5000年前,龍山文化就出現了黑陶掛釉,到西漢的鉛釉陶器,第一次穿上了大紅大綠的新衣,是釉畫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東漢晚期真正的陶瓷出現了,是釉畫發展史上里程碑,到了唐代有了掛色釉的唐三彩,宋的影青,元代的青花,清的五彩,粉彩,琺瑯彩,清末民初的淺絳彩,淺絳彩的出現,釉畫得到了空前發展。清末民初時,文人墨客聚集瓷都景德鎮的珠山繪畫瓷器,他們是那個時代釉畫繪畫的杰出代表。新中國成立后,釉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有瓷廠的美研室,到輕工業部、省市陶研所。當代的大師,院校教授,藝術家成為創作的主題。
釉畫是陶瓷工藝完成的繪畫方式,具有視覺藝術造型審美的藝術科學價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很強的繪畫感和表現力,表現手法非常豐富,如吹、滴、潑、噴等手法,筆者的《東方神韻·層林盡染》基本上采用了噴,潑,灑等技法表現樹干,枯枝,艾草叢和樹葉,畫面中,近景的深秋楓樹,高高聳立,橙紅一片,遠景的高樹蒼潤幽遠,整個瓷板呈深紅基調,片片紅葉起舞在晚風中,整幅作品色彩豐富濃艷,光彩奪目,景物自然逼真,看不出人為的痕跡,烏金釉造樹干的厚重,紅釉妝扮的楓葉似火,真可謂秋天樹林神姿仙態,作品層次感強,色彩豐富,變幻無窮,宛如一首歌頌深秋動人的歌。釉畫的材料性能穩定,工藝精良,技術含量高。又如筆者的《東方神韻·唐韻》系列,采用滴、灑、潑等技法,塑造了數位身姿動人的仕女,使深宮女人相互傾訴?抑或是離別時執手相看眼淚互訴衷情?作品暈色自然流暢,達到了形似神更斯的藝術境界,留給觀賞者想象的空間。
釉畫的創作是一門綜合藝術,是集傳統工藝技術與當代繪畫思想理念于一體的新型繪畫。釉畫的表現形勢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藝術門類,釉畫既能表現油畫色彩豐富,立體質感強的視覺效果;又能表現中國水墨畫的墨韻、產生似象非象的物像特征,這種特征效果使人誘發豐富的遐想;還能表現漆畫之美,美在朦朧,美在神秘;釉畫在塑造和暈染不亞于色粉畫,釉畫的卓越表現在不久的將來會在全國美展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釉畫是追求自由繪畫語境的形式,用陶瓷材質為媒介出發,借用抽象的語言,以不同方式揭發出深層次的精神訴求。與傳統繪畫單一媒介不同的多媒介試驗探索,打破了舊有畫種的界限,激勵出創造的靈感,形成新鮮的審美情趣,成為中國藝術生態的新的增長點。如筆者的《東方神韻·云山》顏色艷麗朦朧,色彩變幻無方,大氣淋漓,氣勢恢宏,追求本真。蘊含著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追求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往往給觀者用心去感受,探索和領悟。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釉畫的顏色釉能表現抽象畫 的本質,抽象是宇宙的本質,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在人的感悟里,抽象文化是生命文化,是人的生命天性和本質,是直接服務人的生命方式,通過視覺的形勢審美,傳遞快感和美感,完成生命的視覺和精神享受。經過1300度的過濾后的產物本真,基于這種理念,又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筆者創作《東方神韻·禪》采用唐代潑墨的方式潑釉,由流動釉潑出觀音的型,用不流動的釉作背景,繪制而成。在變幻的白云之間有一若隱若現的觀音。做到了道法自然,大象無形。受到德國伯特?海靈格《現象學》的啟發,筆者創作了《奈何橋》,畫面灰和白為主色,白的抽象的人體,和灰的人體及幽藍的頭部,來表現宇宙的陰陽。生和死,愛與恨;虛幻和真實,文明與荒昧。是宇宙陰陽滋生萬象,還是陰陽博弈的……,我只是一個觀者!釉畫的載體是陶瓷,它具有永久性。他的工藝材質比其他畫種更穩定,有獨立的藝術語言。釉畫在景德鎮經過一千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從瓷土,瓷胎成型,釉料,繪畫,燒制,包裝,物流,出版,畫廊,院校等研究機構一應俱全。釉畫已成為收藏界的新寵,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藝博會的展示,本土華藝拍賣公司的崛起,還有嘉德、保利、萬隆、匡時、香港的佳士得等知名拍賣行的加入,更推動了釉畫的發展,釉畫是當代藝術品新寵,她卓爾不凡藝術氣質,內在蘊藏巨大的潛能,必將問鼎世界藝術的寶座。
朱振洪 1973年生,山東沂南人,自由藝術家。從事陶瓷研究十余載,現居景德鎮從事高溫色釉研究與創作。作品色彩變幻豐富,率性揮灑而不失色彩造性法度,一任自然。追求本真,樸拙雄渾的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