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家美瓷磚。
鴻運蛋金龍
紅色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圖騰顏色,在各個場合都賦有使命般的意義于性質:在中國的京劇臉譜里紅臉象征著忠誠、愛國、姓楊;在婚禮中,紅色又象征著吉祥、喜慶、鴻福;在春節,紅色更象征著紅紅火火、萬福、納福、驅邪;紅色在服裝里、電影中是一道亮麗的表現力,在一些電影中,紅色甚至直接就代表了中國的含義。
紅色是吉祥如意的顏色,紅艷艷的中國紅瓷正是集納了吉祥如意、納福驅邪的含義在內,對中國的紅色文化的一種詮釋。
中國紅瓷以其獨有的的鮮艷奪目,獨具中國文化韻味,深受海內外的藏友追捧。中國紅再配上鎏金的中國圖騰圖案,有如畫龍點睛,二者相得益彰。
如今,“中國紅”陶瓷已被正式定為贈送國際友人的國家級禮品,也備受收藏者的關注.陶瓷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八千年以來,華夏民族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精湛絕妙、光致茂美的中國瓷器,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中國紅瓷的燒制難度很高,工藝復雜,通常要四次進爐:一是素燒;二是釉燒;三是紅燒;四是金燒。并有十窯九不成之說。
紅瓷的形成難。銅紅在800度要分解,中國紅在1150度的高溫下成瓷,難中之難。貴:材料貴紅釉現在是用稀有金屬鉭燒制而成的,金屬鉭是比黃金還要珍貴的稀有金屬,可以說中國紅瓷是用黃金燒成的。好:瓷好陶瓷通常以燒制溫度來劃分其優劣:低溫陶重,高溫細白瓷、玉瓷輕,而中國紅在1450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玉如凝脂,足顯珍貴。tAOci52.CoM
另外,博寶藝術網為了迎合大家的需要,特別為大家推出了在瓷底部加字的服務,成為饋贈親友,會議留念,特別是在國際上的禮品饋贈,成為上上之選。
擴展閱讀
標準紅色瓷“中國紅”
中國陶瓷藝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眾多色彩斑斕的瓷器中唯獨沒有象征吉祥、喜慶,最為中國人喜愛的大紅色瓷器。紅瓷——“中國紅”的問世實現了陶瓷人千年高溫大紅釉的夢想,被業界人士譽為“神品”。
紅色瓷之所以名貴,除了它的顏色。光澤具佳外,更因為它“千窯難得一品”,“十窯九不同”。如蜚聲海內外的祭紅。郎窯紅這樣的瓷中珍品,但它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紅色釉。中國紅的研究成功為陶瓷領域增加了一個極其名貴的新品種。
科研人員胡天霏同志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從三千多個配方中篩選出能耐1300-1350度的高溫大紅色釉,釉面光潔明快,如朝霞似的火焰,配之以中國傳統的龍鳳圖案,雍容華貴,極具有裝飾藝術效果,皆顯出獨特的無可代替的東方之美。
“中國紅”耐高溫瓷器的誕生,震驚了國內陶瓷界,結束了中國瓷無標準紅色的歷史,向世人再一次證明,中華民族具有悠久歷史的,光輝燦爛的陶瓷文化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不可動搖。
大紅是噴薄的朝陽,是燃燒的火焰,是生命的宣示。自瓷器問世以后,人們就想把大紅搬上釉面。但千余年來,能耐高溫的真正陶瓷大紅,卻只存在于瓷業人士的魂縈夢繞追求中。
1983年原湖南省分析測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天霏先生及助手毛明福先生承擔了大紅研制任務,前后20多年,終于獲得成功,并在本公司首先實現了工業化生產,揭開了陶瓷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兩種技藝的絕妙組合—青花釉里紅
在青花瓷上裝點一抹抹的紅色,調和了青花瓷單一的色調,讓整個瓷器溫暖活潑了起來,這就是精美絕倫的青花釉里紅瓷器。青花釉里紅是把青花釉里紅兩種色彩技藝相結合,兩種顏色相映成趣,構成了別具一格的美感。
青花釉里紅的畫面結構一般由青花和釉里紅兩種顏色組成。青花與釉里紅均屬于釉下彩瓷裝飾技法。青花是以鈷為發色劑,而釉里紅是以銅為發色劑,這是兩者發色不同的根本原因。在創作技法上,都是同樣用筆在胎上繪畫,在高溫下燒成,但對氣氛要求不同,釉里紅對窯室中氣氛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銅非得在還原焰氣氛中才呈現紅色,由于燒成難度大,產量很低,人們經常對完美的青花釉里紅作品用“萬里挑一”來形容,可見其倍受珍重。
在元代以前,瓷器上是沒有紅色的,而紅色是受人們歡迎的色彩,特別是紅色自古以來就有歡樂、喜慶等象征意義。在農耕文明的社會,人們對色彩有著強烈的敏感度,那種“靠天吃飯”的時代,圖個吉慶實在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需求: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對紅色都情有獨鐘。釉里紅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紅色”意味深處的精神追求??梢哉f,釉里紅的發明,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曾經是一個歷史難題,但也為陶瓷發展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并為后來銅紅釉的發明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青花釉里紅陶瓷作品不僅在工藝上體現它的名貴與成就,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青花釉里紅陶瓷結合了青花的素雅與釉里紅的艷麗這兩個特點,并且是將這兩個特點融于一器,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業界有個精辟的比喻:青花釉里紅就好比是牡丹花,葉子是青綠色,花朵是紅色的,正是“紅花還需綠葉襯”,因此牡丹顯得雍容華貴,國色天香。青花通過一定的施涂技巧可以實現濃淡的漸變,如青花分水技法;而釉里紅一般都是一種濃艷的紅,這兩者之間的結合可以實現畫面的色調比重的可變性,或濃汝淡抹,或寫實寫意,都意境深遠,各賦天稟,這種彼此之間的包容、轉化、融合,正是中國儒、釋、道所闡述的精髓所在。
青花瓷有其素雅純凈之美,而青花釉里紅則生動明艷頗具熱情洋溢之美,兩種瓷器各具特色各有其獨到之處,青花釉里紅的結合絕對是巧妙之筆。
釉里紅工藝詳解
釉里紅,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銅紅釉在坯胎上描繪紋飾,然后罩以透明釉,經窯內1200℃高溫中一次燒成。釉里紅創燒于唐代長沙窯。
釉里紅,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銅紅釉在坯胎上描繪紋飾,然后罩以透明釉,經窯內1200℃高溫中一次燒成。釉里紅創燒于唐代長沙窯,元代由景德鎮發掘并成熟發展,盛行于元、明、清。純裝飾形式有線描、拔白和涂繪。明代宣德窯燒造的“釉里紅三魚”高足杯最富盛名。清代雍正窯釉里紅制品達到極致,不僅發色艷麗,而且器物宏大。尤其是青花和釉里紅配畫于一器之上,形成釉下彩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至今。由于青花與釉里紅所需的窯內還原氣氛差距較大,能在一窯一火中獲得靖灌二妙,足見繪制者技藝之高超。各朝代釉里紅工藝詳解 元代 元代釉里紅呈色多種,鮮紅的較少,大多趨灰,有明顯暈散,有溫度失控而銅紅料“燒飛”的變白現象,這是由于釉里紅瓷對燒制溫度和窯中氣氛要求嚴格,所以大多數元代釉里紅瓷偏黑灰,紅艷欲滴者很少。元代釉里紅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裝飾簡單,有纏枝蓮、纏枝牡丹、草葉紋。手法除采用銅紅彩在胎體上繪畫紋飾之外,還有用銅紅單線勾勒,涂抹色地及斑塊等其他裝飾方法,并經常與青花、刻劃花、印花堆塑等結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但其時裝飾手段單一,大多用刻劃涂抹的手法,這些特征都說明了元代釉里紅的原始狀態。而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也有別,所以釉里紅產量一直很小,所以每一件元代釉里紅都是價逾黃金的珍寶。 明代 1、明洪武朝釉里紅瓷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實物遺存量上比較,甚至比青花瓷還多。洪武釉里紅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兩類。粗松的一種手感稍輕,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種斷面細膩、緊密,白中略灰。據理化測試,釉層氧化鈣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鉀量較低,屬鈣堿質,高溫燒成時粘度變化不會太大,較少流釉。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點,釉質肥厚、滋潤,釉色發青白。釉層有兩種:一種肥厚瑩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狀或長條狀開片;另一種肥潤致密,釉表有極細微橘皮紋,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見縮釉點或縮釉線,露胎處見窯紅。玉壺春瓶、執壺及口徑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是底部釉的光澤感不強,與器身玻璃化程度較高的釉面色調不一樣,為白漿釉,薄處微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器身往往有開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是因火力不足,有類似漿胎的現象。釉里紅呈色紅艷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趨灰。洪武初期釉里紅顏色還很難把握,制品多呈黑紅,不夠鮮艷,甚至有些燒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其有赭紅色(局部有綠苔點)、醬紅色(有暈散)、赭褐色(有綠苔點和暈散)、黃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極不穩定。后期銅紅料的使用及釉里紅器的燒制技術都已經成熟,從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繪畫裝飾到燒制工藝都有了突破,釉里紅線繪裝飾多了起來。當時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紋片,紋飾有纏枝菊紋、纏枝牡丹、纏枝蓮等,與元代的人物故事、動物、魚藻等圖案相比就顯得簡單了。器型除了瓶、壺外.還有盤、碗、罐等,但基本不見杯盞之類的小件。洪武釉里紅品種貫穿洪武朝始終,堅持不懈。這時釉里紅由官窯燒制,在技術的改進上有了財力的保證,使明初釉里紅技術得到很大的發展。到了洪武中晚期,釉里紅的顏色多呈較純正紅色。風格古樸、厚重,器型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充分展示了明朝開國之君的胸懷與氣度。洪武時期釉里紅得到急速發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動,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愛而產生需求。 2、明代釉里紅技術上的改進完成于永樂和宣德兩朝。到永、宣時,釉里紅呈色已嬌艷欲滴,釉面油潤晶瑩,紋飾繪畫趨向簡約和靈動,達到了釉里紅制作的巔峰。明代永樂時景德鎮窯創造成功色調純正的鮮紅釉。色澤鮮艷、勻潤。而宣德時對銅紅釉的燒造技術掌握得更好,紅釉制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較之永樂鮮紅更勝籌,出現了寶石紅、祭紅、積紅、霽紅、醉紅、大紅、雞血紅、牛血紅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種。 以色澤而論,宣德紅釉有深、略深、淺、淡四種。深者色為黑紅,猶如初凝的牛血,釉質肥厚,釉內氣泡較多。略深者色艷麗,釉層略薄,亦有小氣泡,并伴有隱約顯露的細小血絲狀與小斑點。淺者釉色分外勻凈,可與紅寶石的晶瑩相媲美。淡者呈現桃花般粉紅色,俗稱"桃花面";而且釉面不滑,無桔皮紋。宣德釉里紅胎質細膩,釉面甜白滋潤,有桔皮紋,釉層內大小氣飽分布疏朗,晶瑩帶濁,猶如大小珍珠,紅釉呈深淺淋漓斑駁現象。正是這晶瑩的桔皮紋白釉與明艷的釉里紅紋飾的配合,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顯示了這一時期釉里紅瓷器的成就。宣德釉里紅三魚、三果器,均采用的沒骨繪法,由大筆涂抹,看不見勾勒輪廓線條。這種做法的后果是,偶爾會造成邊緣部呈蟹甲青,紅釉明艷且微泛青暈,更添花趣。除了傳統的白地上用釉里紅繪畫外,還出現了紅地白花等新品種,最為成功的是一對稱為寶石紅的三魚紋和三果紋高足碗。這種碗的外壁有三條小或三枚果子,以紅釉填涂,紅寶石般的艷紅而閃亮,又微微高出白釉釉面,成為宣德官窯的一代絕品。清代 釉里紅工藝明代后期幾乎失傳,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時,官窯很注重釉里紅技術的恢復,這三朝官窯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紅作品。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紅呈色有了改進,呈色紅中透紫,既無元明釉里紅的紅艷,也無因燒制不好而出現的灰黑或燒飛。同時,清代的釉里紅呈色已能分出濃淡色階,這是又一個重要進步。清康熙時期釉里紅的制作取得了僅次于青花瓷的卓越成就,基本上能掌握高溫釉下銅紅彩料的發色效果,釉里紅發色比明代有所提高。呈色穩定,鮮艷明麗,紋飾精致,線條細勁清晰,與青花配合濃談相宜,和諧悅目,康熙早期釉里紅的色調將深濃與淺淡兩種,深濃者有凝厚感,淺淡者呈粉色。細筆線條的描繪細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繪就的釉里紅三果,三魚可達明代宣德時期的水平。這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主要為官窯燒制,且燒造較為成功。傳世品有青花釉里紅搖鈴尊、青花釉里紅魚藻缸、青花釉里紅山水紋盤等,均為康熙時期代表作。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是雍正釉下彩中燒制的特別成功的品種。釉里紅從康熙朝恢復燒造后,至雍正朝達到了歷史的頂峰。釉里紅在雍正朝又稱為“寶燒紅”,制作工藝比康熙時更為精細,器物呈色穩定,色調紅艷。雍正御窯品種有“一仿宣德寶燒,三魚、三果、三芝(靈芝)、五福(蝙蝠)四種?!庇捎谟岳锛t的呈色技術運用嫻熟,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釉里紅瓷器的紋飾內容較康熙時表現的題材更為廣泛,所繪紋飾均清楚明晰,造型優美,同呈色鮮亮艷麗。特別以青花和釉里紅同施一器的“青花釉里紅”更為突出。火煉中國紅(1)
他把隨身帶著的,自己燒出來的東西給俞教授看,并一遍又一遍地說他是怎么怎么燒的……老尹的大段說辭,漸漸引起了俞教授的興趣,他終于答應再給老尹最后一個機會,檢測一次中國紅。
說到紅色,那可是有好多種,有粉紅、桃紅、玫瑰紅、絳紅、胭脂紅等等,但還有一種顏色——純紅。這純紅,在印刷品上隨處可見,可你要想在瓷器上看到這種純紅,可不容易。千百年來,無數能工巧匠和陶瓷專家,使出看家本領,也沒能燒出這種紅色來。因而燒出標準紅的瓷器,成了中國陶瓷業千年的夢想。但是,有個湖南人卻說,這事他做到了。
此人是湖南一個叫尹彥征的人。他雖是長沙大紅陶瓷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老板,但在陶瓷界從來還沒有聽說過這個人。那么,他說的這種耐高溫大紅瓷器又是什么樣的呢,能讓陶瓷界掀起這樣的軒然大波?
中國的陶瓷藝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各個朝代的瓷器真是色彩斑斕,美不勝收,可唯獨沒有象征吉祥、喜慶、華貴的大紅色瓷器。尹彥征能夠燒出這種顏色的瓷器,可以說是解決了一道千古難題,應該掌聲如潮才是,可不少陶瓷專家卻對這事壓根兒就不相信。時任中國陶瓷協會副秘書長的周定謀教授就第一個提出了質疑:紅色釉難度極大,這個業內幾十年都沒有解決的問題,一個機電行業的、業外的人怎么能夠解決呢?
周教授的懷疑自有他的理由。別說近幾十年,就是幾千年來,這大紅瓷,不知難倒了多少能工巧匠。你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業外人士,哪里有這么大的能耐!
這燒制標準紅的瓷器,究竟難在哪里呢?
中國歷代的紅瓷,名目倒是不少,唐代有銅紅,明清有祭紅、珊瑚紅??墒呛同F在的標準紅一比,顏色不是濃了,就是淡了。原因出在哪兒呢?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標準紅的顏料。直到1919年,有個德國人發明了一種名叫硫硒化鎘的顏料,世界上才有了大紅色。近百年來,很多人都想用這種顏料燒出漂亮的大紅瓷,可一直沒能成功。因為大紅瓷需要1200℃的高溫才能燒成,而硫硒化鎘顏料到了800℃就分解褪色了,這個難題一直令陶瓷專家們束手無策。
專家們對尹彥征和他的大紅瓷疑問重重:此人究竟是哪路神仙?他做出來的大紅瓷是真紅還是假紅,又是用什么靈方妙術做出來的呢?
尹彥征原來是湖南省分析研究所的一名技術骨干,早在1996年,他就奉命率隊攻關,研制大紅瓷。他在實驗室里一泡就是十一年,功夫不負有心人,這能耐1200℃高溫的大紅瓷,終于讓他給研制出來了??墒?,這千辛萬苦研制出來的寶貝,只能擺在陳列室里,供少數人觀賞。于是尹彥征提議,一定要批量生產,把這個寶貝推向市場,讓大紅瓷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體現它的價值。但是他的提議,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對,人們認為批量生產,將會遇到更大的難關,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盡管同事們堅決反對,但老尹決心已定,非要把這耐高溫大紅瓷推向市場不可!單位不同意,他就自己來做!他心一橫,干脆辭職下海,借款一百多萬元,大張旗鼓地干了起來??蓻]想到,他很快就挨了當頭一棒。
這樣大批量地生產,很多東西控制不了,做不成器,燒出來的這些產品非但不紅,有的發黑,有的上面是紅的下面是黑的,有的甚至左邊是紅的右邊是黑的,而且還有很多整個瓷器瓶子上面都是孔,就像天花病人的臉。
但尹彥征不服輸,他不斷改進方案,反復試驗??墒亲鲈囼灻刻於家獰?000多元錢,代價實在太大。一年下來,借來的一百多萬元已所剩無幾了。
尹彥征原以為,大紅瓷從實驗室到批量化生產,不過是一步之遙,沒想到竟像萬里長征一樣難。但萬里長征還有個盡頭,這么干下去,何時才能見到曙光呢?錢沒了,人也筋疲力盡了,老尹決定撒手不干了??删驮谒蜷_火爐,要把試驗配方一燒了之時,他的手又縮了回來。他不甘心,他要做最后一搏!于是,他又懷著一線希望,把最后幾個配方調好,送進了電子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