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磚價格。
石灣陶瓷公仔
石灣陶瓷公仔
數十萬元作品不是主流三四千元精品更受追捧
“新石灣公仔價格動輒數十萬元,太虛高了,肯定有價無市?!敝芟壬峭辽灵L的廣州人,對佛山石灣公仔情有獨鐘,但是面對水漲船高的行情,無奈地望而卻步。張衛星認為市場過于功利,舊石灣公仔價值比新石灣公仔高,價格上卻是舊不如新,很不正常。也有石灣藝人因此“喊冤”,數十萬元的還只是少數,石灣公仔不乏數千元到數萬元的好東西:“石灣本來就是民窯,為民眾服務的,價格也當然要跟大眾的收入掛鉤才對?!?/p>
石灣公仔區域性太強
張衛星對舊石灣公仔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難免有厚古薄今的心態:“舊一代的老師傅作品價格才一萬多元時,新的工藝大師原作就敢叫價幾十萬元,這并不正常。瓷板畫也是,珠山八友的作品價格還沒過十萬元大關,景德鎮新的工藝師作品就賣幾十萬元了?!痹谒磥?,其中不乏盲目炒作、有價無市的成分。
他認為石灣公仔的區域性很強,尤其北方市場對石灣公仔不夠了解,少有人會投資?!昂芏嗥奉惗加袇^域的差異?!睆埿l星以和田白玉為例,一般來說,大家認可和田白玉有佩戴和保值增值的功能,但南方買家至今仍對舊的和田白玉“不待見”,認為只有投資價值,沒有佩戴功能,相對之下沒有考慮這么復雜的北方市場,舊的和田白玉價格較高;而在新和田白玉上,南方市場的追捧程度又略勝一籌。他認為,石灣公仔的作者應以陳渭巖、潘玉書為標桿,目前他們的作品價格還沒到其應有的高度,其他新石灣公仔不應急于炒高,“只有標桿人物的作品價格上去了,行情才穩固”。
他認為,“即使以后石灣公仔的行情高漲了,真正能賣得起價的還是舊東西”。
現代石灣公仔創新不少
“石灣公仔容易損傷,經常搞到損手爛腳,確實是一大弊端,對于投資者來說,為了追求稀缺性,還是要追尋品相好的舊的石灣名家?!敝芟壬鷳{自己的收藏經驗總結稱,“但是現在的石灣公仔百花齊放,技藝有很多創新,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從中挖掘值得收藏和投資的作品?!苯赵谥荛T彩虹會舉行的“陳沛津、凌康強陶塑展”上,石灣公仔的新面貌讓他頗感驚喜。
投資應考慮是否原作
石灣藝人凌康強對于市場傳聞石灣公仔價格高漲有自己的看法:“那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典型歷史背景下以作坊式生產的石灣公仔數量稀少,受到追捧,價格甚至達到數十萬元,我認為是應該的。而號稱價格炒作到數十萬元的新石灣公仔在我們這里并不是主流,作者和受眾都稀少,不能代表石灣公仔的真實情況?!?/p>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比較受大眾歡迎的精品價格在3000~4000元之間,而部分收藏者傾向于收藏原作,價格往往是精品的10倍左右,也不乏數萬元的好東西?!拔艺J為,石灣本來就是民窯背景,為百姓服務,價格也應該跟百姓的收入直接掛鉤?!绷杩祻姼嬖V記者,用藝術品最重要的標準應該是美,而不是盲目追求原作,否則就偏離了藝術品的本質,“即使是一塊石頭,只要漂亮我都會收藏,我想這才是收藏者應有的心態?!碑斎?,如果是作為投資,那么還是要考慮是不是原作以及作品的其他升值潛力。
擴展閱讀
秉承中國傳統陶塑技藝特征的石灣公仔 風格獨特題材鮮活
·石灣公仔
石灣公仔又稱石灣藝術陶瓷,是一種特色傳統陶瓷工藝品。產于中國陶瓷名鎮的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是在日用陶高度發展,商業流通活躍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藝術創作植根于民間,每件作品充滿著渾厚、粗獷、質樸、率真的審美情趣。石灣公仔上釉別具一格,釉色渾厚斑斕,造型生動傳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自明代以來,“石灣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創的發展進程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一種富有鄉土氣息的傳統民間藝術。
·石灣公仔
石灣公仔是廣東省佛山市石灣出產的陶瓷工藝品。 陶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領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青花瓷、唐三彩等名陶早已享譽海外,蜚聲國際,而“石灣公仔” 以“石灣公仔”為代表的石灣陶藝品卻是傳統民間陶瓷藝術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
石灣藝術陶器其產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數百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稱之為“石灣公仔”。唐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石灣公仔就開始遠銷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灣公仔的生產進入鼎盛期,產品種類繁多,逐步分支為人物、動物陶塑、器皿造型、園林陶藝及微塑五大類,成為獨具嶺南特色的工藝品。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錘煉,石灣陶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和贊賞。2006年“石灣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灣公仔
石灣的陶塑技藝秉承了中國藝術的傳統特征,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最大的特點是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以及獨特的地方性。石灣公仔是一種富有鄉土氣息的傳統民間藝術,它的題材跟一般市民的生活有關,直到現在,石灣人的生活依然跟陶瓷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石灣逛一下市場,你就可以發現很多跟陶瓷有關的攤檔。從日常所用的器皿,到一般家居擺設,都離不開陶瓷。這種傳統的陶瓷文化世世代代影響著石灣,如今,不少年輕陶藝家對于陶藝創作都充滿熱情,希望能夠掌握到這種傳統的工藝。 石灣的陶藝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注入了不少現代的元素。為了開創新路,有一些陶藝家會創作一些新的題材,另外還會在傳統石灣公仔的神髓中,加入一些新元素,希望讓陶藝發展有新的空間。
基于軟實力培育的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
現階段,中國陶瓷產業已經形成了顯著的區域品牌,本文結合湖南省醴陵市陶瓷產業的實際情況及規劃數據進行分析,對該區域陶瓷產業品牌建設現狀進行研究,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從軟實力培育的角度出發對醴陵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的對策進行探討。
區域品牌的概念是指在某一個區域中某一產品的品牌,不僅僅是被某一特定企業所專用的,而是被一群企業所共同使用的。中國陶瓷產業也已形成顯著的區域品牌,比較有影響力的有景德鎮陶瓷、德化陶瓷、醴陵陶瓷等,本文從陶瓷的軟實力范疇對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進行研究,并結合醴陵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現狀,提出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的對策,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1、醴陵市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現狀
距今為止,醴陵陶瓷已經有1700多年的生產史,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陶瓷產業是支撐醴陵區域經濟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展示和宣傳醴陵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徑,提高醴陵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要載體。自2003年以來,湖南省政府正式將醴陵陶瓷確定為湖南省的標志性產業。數據調查顯示,2012年醴陵市共有陶瓷生產企業503家,其中規模企業183家,占全國陶瓷規模企業數比重約5.82%;實現工業總產值401.6億元,占全國比重約為6.85%;上繳稅收6.1億元,占全國比重約為4.36%;行業從業人員12.8萬余人。
“天下名瓷出醴陵”。醴陵是全國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素有“瓷城”的美譽,具有深厚的陶瓷產業底蘊;2012年全年,醴陵市陶瓷產業實現工業生產總產值占當年工業總產值的40%,具有相當明顯的產業集群優勢;醴陵陶瓷產業發展經歷了諸多過程:由陶到瓷、由粗瓷到細瓷、由普通日用陶瓷到包括日用瓷、電瓷、工藝瓷、建筑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個品種的門類不斷齊全及品種多樣化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以日用陶瓷、電瓷、釉下五彩藝術瓷生產為核心,集裝備制造、新材料研發、陶瓷物流等配套產業于一體的較完整的陶瓷產業鏈條,基本具備了有利于區域產業集群的宏觀政策環境,以及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與交通條件。
2、醴陵市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區域品牌責任混亂
現階段,信息傳輸速度和以往相比有著較大的提升,市場中競爭激烈程度也隨之變得劇烈,企業偏向于使用低價策略占有市場。然而,產業區域品牌中最重要的資源反而是其無形資產,這是增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企業以此來增加超額收益。同時,為了確保企業獲得足夠多的利潤,促使企業成本外部化,會導致濫用區域品牌競爭性。除此之外,集體利益與個體理性之間發生矛盾產生沖突,從而造成企業對于區域品牌的責任發生混亂的狀況,將直接對區域品牌軟實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對該區域中每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生影響。
2.2 集群優勢不明顯
在醴陵眾多陶瓷企業沒有聚集在一起,從而無法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也無法做到從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有機銜接。比如說,各個陶瓷企業比較分散,所需瓷土需分散于運輸,從而加大了物流成本。除此之外,許多企業沒有形成集群優勢,或者說是集群優勢不明顯,企業小而全現象普遍存在,并且每一個企業都是單打獨斗,而不是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群體,所以在面對能夠威脅到整個行業的危機時無法有效應對。
2.3 品牌意識薄弱
醴陵陶瓷雖然多次榮獲國際大獎,但目前仍處于“有獎牌、無名牌,名氣大、產值小”的尷尬狀況。截止到2012年,醴陵全市共有503家陶瓷企業,這些企業是經過工商注冊的,還有一部分是未經過登記注冊的,甚至許多家庭作坊式企業沒有品牌意識,僅僅是依靠外部接單,并貼牌生產,缺少銷售和品牌維護的環節。這種OEM模式,也就是“訂單—生產”的模式,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利潤,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對于醴陵陶瓷產業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2.4 管理水平低
實際上,管理水平也是企業生產力一種重要體現,較高水平的管理能夠對企業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調度,確保企業利潤最大化。醴陵陶瓷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運作方式多為手工作坊,其中多數企業為家族管理模式,在前期存在交易成本低、團隊意識強以及經營靈活的優點,但是隨著企業逐漸擴大規模,家族管理模式的弊端也逐漸凸顯出來,主要集中在進行決策、執行以及利益分配等問題上。
3、基于軟實力培育的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的對策分析
3.1 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
基于軟實力培育的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要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區域品牌是指某一區域的企業品牌,是以集體的形式得以體現,并且塑造了該區域這一行業的知名度,該產業中每一個企業對區域品牌有很強的依賴性,無法獨立于區域品牌之外而存在。實際上,這些企業之間既存在競爭關系,又有合作關系,但是這種競爭屬于區域品牌內部的良性競爭,能夠促進協作、共享以及新技術等可以在整個產業鏈上進行推廣,一方面促使產品功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加快了產品升級的速度。
3.2 建立相關的互信機制
基于軟實力培育的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要建立相關的互信機制。詳細的講,主要是區域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機制,這種互信機制和傳統的商業活動中的誠實理念是有所區別的,誠實理念主要是向顧客講訴,互信機制主要是以客戶的利益為出發點,根據客戶的真正利益需求,將其當做是創造企業價值的向導。
3.3 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基于軟實力培育的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要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講,區域品牌對于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有義務提供公共服務,對醴陵陶瓷區域產業品牌進行科學合理的進行塑造。首先,要發揮整個區域品牌的資源優勢,離不開政府和行業網站、會展中心等途徑對醴陵陶瓷產業品牌的建設,以此作為區域品牌推廣的重要方法;其次,區域品牌的制定和發展,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設施,比如說相關標準的制定、質量檢測、融資擔保、中介服務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醴陵市市政府應當對配套服務建設情況予以關注,確保醴陵陶瓷區域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3.4 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
基于軟實力培育的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要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這是促進醴陵陶瓷區域品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注重技工人才培訓,醴陵應進一步加強陶瓷學校和陶瓷研究機構的建立,在提高辦學層次的同時注重多層次、多內容以及多形式職業教育培訓。另一方面,加大對醴陵陶瓷企業家的培訓力度,讓企業和高校相互合作,建立企業家培訓基地。
4、結語
近些年來,國內對于陶瓷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當地政府對陶瓷產業品牌予以足夠的重視,醴陵陶瓷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然而,由于區域品牌責任混亂、管理水平低下等諸多問題,致使醴陵陶瓷產業的品牌建設方面存在很大誤區。如何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陶瓷產業進行轉型,并塑造較大的區域品牌影響力,這是現階段眾多陶瓷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對基于軟實力培育的陶瓷區域產業品牌建設進行研究和探討,以期對于陶瓷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泥性
泥是陶瓷藝術創作的語言介質。諳熟“泥性”,是一個陶藝家必須具備的技巧功夫。何謂泥性?通常不會得到一個明晰的答案。這是因為,“泥性”是一個介乎“可說”和“不可言說”之間的概念。對泥性的理解,依賴于實踐的體會和領悟。
在人類文明的幼年時代,用泥土造屋,制作器皿,是一項生存的技能。那時人對泥性的理解是直覺的、感性的。在自然經濟下的農耕社會,社會化分工和工藝的進步,使陶瓷工匠的社會身份得到確立,與陶泥瓷泥打交道成為一種職業,對“泥性”的把握便成了一種口傳心授的行業密技。中國的陶瓷制作技術很早就達到了巔峰狀態,我們今天看千年以前的制作,依然會驚嘆于其造型技巧之高超,材料把握之嫻熟。那些工匠們的技藝(當然也包括對泥性的掌控)多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陶工們說明泥的性質,通常會用諸如軟、細、粗、潤、濕、燥之類的字眼,這顯然不是科學的描述,而是關乎人的生理感知(觸覺)的形容:說到對泥性的駕馭,會用到揉、皺、拉、拍、摔、印、壓、推之類的動詞——可見陶工們對泥性是通過觸覺和動作來感悟的,換言之,泥性所指不僅是泥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成份,更重要的是人與泥之間經過長時間接觸磨合達成的默契。
因此,泥性便有了兩層釋義,一是泥的客觀屬性,一是人與泥的契合程度。泥性有如水性,作陶譬若游泳,種種技巧需要經過勤奮的訓練和磨礪方能習得。
過去,工匠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但是,一旦沉溺于勞作之中,他們便有了沉靜的氣度和自信的尊嚴。我們看拉坯老師傅的表演,那種氣定神閑、游刃有余與泥共舞的景象,使人感到勞作本身也可以成為審美的對象。
拉坯的過程充滿了辯證法,泥是柔軟之物,在運動中,拉坯人的手賦予它筋骨,使它成為立體中空的形體:又賦予它精、氣、神,塑造成豐富優美的造型。對陶工們來說,泥不是一個需要征服的對手,而是一個朝夕相處的朋友。在拉坯師傅的眼中,泥是有靈性的。他絕對不會用劍拔弩張對抗性的姿態去面對泥,而是摒棄拙力,因勢利導,唯其如此,泥才能在他的手指間馴服。
拉坯者是通過雙手與泥土進行對話的。對此美國陶藝家魯迪梅爾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們的手可以說有它們自己的生命,它們能依賴人的意志學習。人卻能藉手向世界傳達他的意志。我們的手能學但不靠語言及象征模式,卻靠動作。手只能靠做才能學到,總是自學的。這種身體學問我們一般稱為“手藝”?!笆炙嚒边@名詞很難界定,一般說來是一種學來的能力,能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手藝不同于才分,也不同于認知。只能從演示里實習而得。手藝的品格是與權威、表現主義等格格不入的。
手藝和技藝不同,技藝重在“技”,手藝則重在“手”。手藝人強調的是勞作,勞作就是身體與外界直接發生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泥性是身體尤其是手的一種經驗。換句話說,泥性里面有人性。
工業文明的崛起,使機器代替了手工。這是一個手藝式微的時代。不勝枚舉的傳統手藝在落寞中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在某些場合,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老手藝的“商業秀”,它不再與我們的生活發生直接的聯系,而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這些表演,像一段一段的黑白影片,撩起我們的懷舊情愫。
在機械化的生產線上,泥性缺失了。我們得到的是整齊劃一的、沒有人“體溫”的產品。在一個消弭了差異和多元性的社會里,人們處在精神家園的荒蕪所帶來的焦慮之中。
現代陶藝提出回歸泥土,回歸陶瓷語言本體的口號,要求陶藝家們全程掌控創作的每一個環節,這其實是對泥性的重新審視和強調。但是,傳統陶藝以制器為目的,現代陶藝以心靈的自由表達為宗旨,這使它們對“泥性”的理解上有著不同的內涵。
泥性要在身體的動作中去體悟。拉坯是體驗泥性、感受泥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拉坯工人的手對泥有著極為敏銳的感覺。拉坯成型的作品在造型上多體現為基本保持同心旋轉后展現的秩序感和規整性——也就是說,從過程看,傳統的拉坯技術是一種訓練有素、張弛有度的對運動的控制;從成品看,卻要盡可能地掩藏運動的痕跡,追求光潔細致的效果?,F代陶藝則把肌理質感擺在了一個突出的位置,往往通過手的轉動、揉皺、推拉、擠壓、刮擦,有意強調甚至夸張運動的痕跡。一些現代陶藝作品,先利用拉坯成型再對坯體進行擠壓、切割或組合從而改變其原來的規整性面貌。這種破形和扭曲實際上是對外力運動的一種暗示。
傳統的成型技術,大多數情況下要進行精確的控制——人是泥的主宰。技藝嫻熟的拉坯工人依據圖樣拉出來的作品,可將誤差降到忽略不計的程度。而現代陶藝對泥性把握的一個特點則是對偶然性和機遇的迷戀。陶藝家們在長時間的對泥的把玩、揉捏中,在線、面、塊的無休止的組合、聚散、鏟切的操作中,等待靈感的進發。那些不斷變化的肌理、形態,在某一時刻靈光一閃,與陶藝家醞釀已久的主題形象、審美意念契合,也就是說,泥作為一種語言,通過泥性的表現使自身得以實現。在陶藝家看來,泥的不確定性正是其魅力所在。
泥的語匯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陶藝家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感悟泥性。拉坯,、泥條盤筑、捏塑、泥片泥塊的構筑等等,都能產生獨特的、充滿天然機趣的形態?,F代陶藝對偶然性的重視,也便是對藝術品的不可復制性的強調。
泥與釉彩配合,再經過火的浴洗,由柔人剛,產生“陶化”和“瓷化”的質的變化,泥性才最終得以完全的彰顯。對窯火的嫻熟控制,其實也包含了對泥性的深刻認識。泥性是貫穿于陶瓷制作的每一個環節的。
紫砂壺藝術:實用性、工藝性、藝術性
紫砂壺是明清時期江蘇宜興地區所產的一種陶質茶具。紫砂壺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即使是盛暑時節,所泡之茶仍不易餿。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漫漫滲入陶質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
紫砂壺從選泥、制作成壺坯等關鍵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細。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澤取勝,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書畫詩文紋案都要用粉質顏料加填與輪廓中。這種自然本色和著色方式是紫砂陶壺的一個顯著特點。在造型上,雖然每個制壺名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但大體上還是可以分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種類型。鑒定紫砂壺的真偽,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壺體重、色紫,因為長期為人手撫摩,上面呈現出油潤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壺一般說來質地都比較疏松,顏色偏黃,有光亮的少,無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蠟打磨上去的。再從文字上看,舊壺的款都是用陽文,字體極為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體因為摹仿或顯呆板,或筆畫長短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
紫砂壺既是一種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賞的藝術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壺應在實用性、工藝性和藝術性三方面獲得極高的肯定。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不妨就以下幾點加以斟酌:實用功能是指其容積和容量,壺把便于端拿,壺嘴出水的流暢,讓品茗沏茶得心應手。因此,選購紫砂壺應依據個人的飲茶習慣,選擇壺的容量,壺嘴出水的順暢,壺把執握的舒適等等。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也應清晰與流暢。還須審視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水準。上乘的紫砂泥應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的顯著特性。所以,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品質加以考察。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至于選擇何種形狀樣式的壺,則因個人需求的不同,很難一統而論。不過,因紫砂壺屬于整個茶文化組成的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應屬茶道所追求的淡泊明志,淡雅的意境。所以紫砂壺的造型應以能表現“古壺藝的氣韻格調和書法、繪畫等藝術同傳,所用印款,有可能出自一個金石篆刻名家之手。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口蓋嚴謹及出水流暢兩個方面。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器形的完美與制作技術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裝飾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才能使作品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古代青花對現代青花陶瓷的影響
古代的青花瓷與現代的青花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F代青花對古代有繼承,有發展,更有創新。但其一直不變的便是它的審美觀,并且它也影響著現代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審美取向,豐富著人們的生活。說再多,也不如讓我們細細品味兩者的關系。
景德鎮青花陶瓷酒壇
一、古代的歷史 現代的繼承
我們知道中國景德鎮陶瓷文化中釉彩的發展經歷了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斗彩、加彩等藝術形式。根據現有考古資料,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中期,到后期得到了很大發展,它經歷了從初級到高級,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古代青花瓷發展至今,歷史悠久,而現代青花也是以古代作為基礎,傳承和發展的。古代青花的色澤濃艷、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等特點一直沿用至今,造就了色彩亮麗的現代青花。
二、古代的裝飾 現代的創新
釉下青花瓷在不同的時代呈現不一樣的特點。最原始釉下青花瓷始于唐宋,而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在清代,曾有這樣稱贊青花瓷的詩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蓞⒃旎忍烀?,無極由來太極生”。足以凸顯傳統釉下青花瓷的特色。許多資料顯示,傳統青花在裝飾上有著清麗脫俗、精謹明艷的特色。這種古樸的風格帶給人們清新明快或肅穆端莊之感;而在造型上,則講究工整和諧,呈現出嚴謹對稱的古典美。古代的裝飾,現代的創新?,F代的釉下青花,既是在傳統青花的基礎上繼承而又有創新。
因為現代的釉下青花藝術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并形成了眾多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面。它繼承了傳統的青花藝術精華,將作品的形式美和裝飾性視為第一要素,重在造型美、裝飾美、材質美、工藝美,也體現了大多數當代人的審美情趣。有時候青花裝飾在畫面的構圖或容器的造型上會做刻意的變形處理,用“殘缺”之美來強化了現代裝飾青花特有的文化標記。
三、古代與現代 千絲萬縷
傳統與現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相輔相成。既有歷史的傳承,又有技術和特色的創新。釉下青花花鳥裝飾是如此的不同,它們對當今的景德鎮陶瓷文化帶來巨大的影響,對現代的景德鎮陶瓷設計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介于傳統與現代青花中,出現了斗彩,給我們景德鎮陶瓷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我國的景德鎮陶瓷藝人們在傳統的青花工藝基礎上加入現代藝術元素,將各種不同工藝材質及表現方法融匯于創作當中,使釉下青花斗彩的工藝表現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擁有清新雅致的色調,與釉色渾然一體,有如天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青花斗彩這門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審美情趣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隨著各種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同時斗彩工藝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手法,出現了結合其它裝飾,如新花、金彩等,不少斗彩還應用色釉或色釉刻花等工藝表現形式,還有采用具象形圖案式空間性的現代設計觀念,以靜取動,有著很好的視覺效果?,F代青花斗彩作品的創作,需要審時度勢,這既是我們景德鎮陶瓷美術工作者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審美標準,也是人類本身就具有的自然知覺感受。也只有進行周密嚴謹的布局,遠近虛實的處理,色彩的匠心獨運,才能給人們帶來心身愉悅的審美情趣,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多一點別樣點綴,而這樣的作品也不失為一件好的青花斗彩作品。
總之,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青花花鳥在整個釉下青花瓷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都有著其自身獨具的特色。正是因為青花花鳥有著自身的特色,現代景德鎮陶瓷藝術家們不僅延續古代優秀傳統,對花鳥畫的描繪注重細節,通過細節來表達出想要的效果。而且對青花花鳥進行創新與開拓,賦予其色彩與形式的獨立審美價值和表現性功能,這些問題使得現代青花花鳥畫在中國傳統文化下。更注重表現對物象的生命與特質,令其栩栩如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出景德鎮陶瓷設計家的所思所想。
四、結論
景德鎮陶瓷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青花瓷家們如何從中提取精華,去其糟粕,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至關重要。如今我們更強調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現代意識,實際上關注的是現代性的意識。然而,現代性并不意味著與傳統對立或分割。與此相反,我們必須站在“現代性”的立場上,對傳統青花的社會價值體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創造性的轉化。一方面要消化傳統,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地依靠傳統。古代與現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也只有這樣,我國的景德鎮陶瓷事業才能更上一層樓。
藝術陶瓷質性的“重”與“層”
藝術陶瓷和書畫、玉石雕等一切工藝美術品,都是有關社會人用氣力孕化的有形物質形態;以藝理、藝道、藝德等同氣性相應,同靈魂相和共同互動孕成;人品、藝品和品評的質性有三“重”九“層”,以塔型的層次性能互動或交流,并由低層向高端升華。但能步入“天重質性層”的藝術家為數不多,近時代只有顧景舟、王錫良、周國楨等數十位賢良大才。
老子在《道德經》中揭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混沌未分時,是個大氣球,盤古在其中很不舒服,挺腰、伸手、蹬腳,把氣球捅破了。輕陽優質氣性上升為天,濁陰劣質氣性下沉成地,萬物和人類即生活在天地間。社會人以頂天立地,靠頭上三尺天線和德能從事相應氣力性能的具體活動,因其二重性統一的主流性能不同,活動成果即有不同的質性重層。藝術陶瓷同書畫作品等,都有質性三重九層之分,體現著相關社會人的不同德能性能。
一、“天尚重”藝術品有三層。因社會人的高尚心態功能決定,追求藝術升華的正氣凈潔靈性為泵動力,以自然的心血來潮、隨心所欲或我行我素的良性思維,孕化藝術形態,具有自發性、開放性和自然性。專志為社會人中道德境界優秀的人才賢良所創作與嘗有。
●玄層。非我性玄之又玄的氣力運動,由純潔無邪的氣物質性能,孕化為藝術形態,稱為靈品。
●妙層。忘我的下筆如有神的氣力運動,由正氣強旺,公而忘私的氣物質性能,孕化為藝術形態,稱為神品。
●寫層。超我發揮的氣力運動,以重公強藝,不惜損私的氣物質性能,孕化為藝術形態,稱為珍品。具有初步的超凡脫俗性能。
二、“人圜重”工藝品有三層。由社會人的心態良靜功能因悟性啟動,在為活好選擇的公、私、藝辯證統一的為公主流性中,創作一定性能的藝術形態,由形態、神韻、氣度和文化內涵等區分優劣,供相應層次文化素質和學問的社會文章來源于華夏陶瓷網人賞存。屬易仿宜像樣品。
●畫層。社會人借自己心態功能固化的習慣性思維,啟動氣力運動,創作的工藝品重古少新缺時意,多舊少創老一套,稱為常品。
●劃層。社會人借框劃的線限或他人規范,啟動氣力機械運動,制作的工藝品,規整缺活,多滯少氣,匠性氣跡很重,稱為作品。
●描層。社會人借設定的點線和局面,固化氣力運動,重復機械性動作,雖其制作工藝品,卻像不知故,問不知因,品不知意,稱為庸品。
三、“地底重”制作品有三層。由社會人的為己心態功能因生存的本性啟動,為生活高于一切的動機和金錢,選擇制作工藝品。人圜重三層的制作品,多借助仿體,為需要者盲做;或與低級趣味相應,制造貨幣載體。
●仿層。由社會人為一定的喜愛和富有者購買的心態需求,借已有工藝品全貌的形、畫、名復制,稱為贗品。
●抄層。由社會人因某些喜愛泵動氣力運動,抄形或畫而換名姓的制作品,稱為賊品。
●陋層。由社會人的扭曲或低劣心態功能,為名利或迎合腦袋進水者的需要,創制丑化社會主流或取邪事頌支流的作品,稱為毒品。
藝術陶瓷、書畫等一切工藝美術品,既是人類社會本時代文化與物質財富等的體證,也是相關社會人基本文化素質的體現,更是工藝美術創作者德藝學問的見證。真正的藝術創作大家,在進化到一定階段或專志為藝術追求高端化時,都堅持不為金錢逢迎、不為損藝捧場、不為加工訂貨費時間等,而是堅定地力行借外優內不惜時,視有化無不惜力,泵無孕有不惜功等光明正大的藝術之道,堅定地為社會、為藝術、為后人物化正氣浩然、性能健康的天重性藝術品。
相信,隨社會文化素質提高,經濟生活改善,專志追求藝術品高端化創作的賢良軼才,會日趨增多;賞析和需要天重性藝術品的人士,也會涌現。此是盛世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