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瓷器文化。
湖南2014-04-09(中國商業電訊)--羅磊光:“我愛我的家鄉。我癡迷家鄉的鄉土文化藝術?!?/p>
誰能想到,就是因為這份愛、這份癡迷,羅磊光保留了中國瓷器史上一批不可或缺的珍品,在中國和世界收藏界書寫了獨放異彩的一筆。
在目前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歷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中,展出了羅磊光先生珍藏的近百件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震驚了國內外觀摩的陶瓷專家們,他們一致肯定:“此項收藏彌補了陶瓷史上的空白!”
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成功創燒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但由于燒造時間短,傳世作品罕見,故極為珍貴。因此半個多世紀以來沒有引起世人的足夠重視。據專家估計,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精品存世量約四百余件。今湖南省博物館珍藏十七件,故宮博物院內藏僅7件(現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內設有“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展覽和熊希齡先生創燒釉下五彩瓷的專題介紹)。
而羅磊光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個人收藏了三百余件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此外,他的個人收藏數量竟然幾乎占到全國博物館此類作品館藏總數量的百分之九十,不管是從藏品的數量來說,還是就藏品的稀世性、珍貴性而言,他的私人珍藏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化尋“根”
羅磊光癡迷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收藏是從尋找心里那條傳統文化的“根”開始的。
羅磊光出生在湖南的一個書香世家,父祖輩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愛好收集古董。在羅磊光出生的時候,雖然祖輩們積攢下來的那些珍品因為歷史原因所剩無幾,但羅磊光耳濡目染,深受祖父和父親的文化風骨傳承,自小偏好歷史、藝術,感觸到了不少傳統文化的精髓。博大寬廣而又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力量,不知不覺地已經深深潛入羅磊光的心里扎根,不斷壯大。
“傳統文化對我后來的收藏愛好影響很大?!绷_磊光說。從小羅磊光的興趣有三個,一是讀書,尤其是歷史書籍與古之前賢們的思想精髓最為吸引他。從老莊對“道”的闡述,孔孟治世的思想,到風調高古的唐詩,恣意汪洋的宋詞。羅磊光無不涉獵,無不傾倒。二是繪畫,小時候他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了三年時間的工筆畫。另外,他最大的興趣就在于中華傳統文化所留存下來的這些藝術品了:“小時候,在鄉下看到雕花的木版,有花樣的瓶瓶罐罐,我都會當寶貝似的收集起來,我常常癡迷地欣賞它們,那些五花八門的收藏品成了我精神的樂園?!?/p>
羅磊光深深地迷戀中華傳統文化,許多前輩大師的著述和事跡讓他心潮澎湃,激動不已:沈從文一生致力于民間藝術的發揚;張伯駒為國寶散盡家財,甚至連性命也不顧惜;孫瀛洲捐獻一生所藏,鑒寶不斷,無私育人??等等。前輩們的精神和追求觸動了羅磊光心里那條傳統文化的“根”。
1992年,成長在廣東的羅磊光決定回到一直魂牽夢繞的家鄉——湖南,他要發掘家鄉的鄉土文化藝術,去尋“根”。
“我作為一個湖南人,很熱愛鄉土文化,醴陵瓷又是湖南一處有名的窯口,它代表了湖南的一種文化,所以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被蛟S是緣,也是不斷堅持不斷尋“根”的必然,羅磊光遇上了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這是一次讓他驚艷的邂逅,當那些靜默的瓷器用絕世的身姿向他娓娓述說的時候;當他了解到這些珍品存世僅僅數百件——也許后人們還來不及認識它們就可能已經消失,羅磊光做出了他將畢生為之付出的決定。
為瓷癡迷
羅磊光要繼承前輩們用自己的偉大精神所給予他的啟示,他不僅僅要讓世人,而且要讓后人們了解中華民族在這一領域上的創造和輝煌。
在羅磊光看來,單論一件或幾件古藝術品,它只是一件古代器物而已。如果把它們集中展示在一起的話,就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文化,這些古藝術品才真正凸現出文化載體的意義。
“希望能把所有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集中在一起,最大程度地研究,展現它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p>
因此,羅磊光將他大部分精力花費在了保護及搶救收集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他收集相關資料,鉆研清代到民末的歷史、陶瓷和收藏等多個方面的資料,走遍了三湘大地,踏訪大江南北,以一己之力四處搜集這些存世稀少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上海,他為了收集一個“竹林七賢瓶”,付出了十倍于收藏者購進價的巨資。而為了一個梅瓶,他先后七次奔赴湘西鳳凰縣,與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傾心交談。老者被他的誠意所打動,眼淚汪汪地把梅瓶交給了他,并一再囑咐:“它太珍貴了,一定要珍藏好,并展示給大家看!”
羅磊光不負老人所托,曾經有一位臺灣富商要出高價購買這個梅瓶,他也毫無所動?!拔乙龅木椭挥幸患?,展示和保管好這批珍稀的藝術品,弘揚它們所承載的文化與藝術的成就,讓更多的人來解讀它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闭f這番話時,羅磊光的眼中綻放出異彩。
經歷十余年的奔走,羅磊光懷著這樣的精誠和使命感,收藏了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作品三百余件。由于清代末年時局動蕩,受到戰火影響,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僅僅發展了二十余年就告終結,因此存世作品極少。據專家估計,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存世僅四百余件,可以說每一件都是不可復制的孤品。
釉下五彩
五彩瓷器在中國陶瓷文化中別具一格,自明代創瓷以來,一直以釉上彩或者以釉上彩加釉下青花彩的傳統形式燒造。清代康雍乾時期,雖有五彩加金、加藍和粉彩等工藝,但均沒有突破以釉上彩為主的局面。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后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釉上彩、釉上五彩容易燒制,而在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出現之前,釉下彩只能燒制單一顏色,如青花瓷。
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成功創燒突破了歷史局限,填補了中國陶瓷史的空白,從材質、技術加工、造型、裝飾和燒成等多方面,首創中國釉下五彩瓷器新品類,開創中國釉下五彩瓷器的先河,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器形美、彩飾美于一體。
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首創于清代末年,是由著名的維新運動者之一熊希齡先生所創辦的湖南官立瓷業學堂所研究創制。他們引進人才與先進設備,改進制瓷工藝和燒造技術,創燒出了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其作品在當年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以其清雅、溫潤、素潔、靜美的特點,以及其獨特的創新工藝,醴陵釉下五彩瓷于清宣統元年在“武漢勸業獎進會”獲得第一等金質獎;清宣統二年醴陵瓷器獲“南洋勸業會”第一等獎;清宣統三年醴陵瓷器在意大利都朗博覽會上獲“最優獎”;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享譽中外。醴陵釉下五彩瓷從此被國內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高峰”。當時《時報》報道:“釉下器及釉下顏料制造方法,當時且為景德鎮所不及”。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陶瓷專家、中國古陶瓷協會會長耿寶昌先生對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評價為:“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國陶瓷里面是獨樹一幟的,這可以說是中國陶瓷史上創新的一個方面,很難得?!?/p>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著名古陶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莉英女士評價更高:“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燒造,僅僅二十余年的生命,燦爛又異常,如曇花一現,讓人贊美。中國瓷器燒造歷史,如此生命短暫而又成就不凡的,只有北宋汝官瓷器與之相似。我覺得,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價值意義與歷史地位更重要一些??”
原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著名古陶瓷專家、上海博物館館長汪慶正教授則說:“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很重要,它代表了中國瓷器文化的一段歷史。湖南羅先生收藏醴陵瓷很重要,將來研究中國陶瓷的時候,講到醴陵一段,只能到他這里來。如果這里沒有,中國瓷器這段歷史就沒有了?!?/p>
再放異彩
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不可估量,羅磊光的目標并不僅僅是對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收藏,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收藏的目的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母體?!?/p>
羅磊光不單是要做一個陶瓷鑒賞家或者收藏家,他希望更多的人來關注和了解中國的傳統陶瓷文化,這樣才是對陶瓷文化藝術的真正繼承。保存最完整的器物也不過數千年,而文化的精神與精髓,卻可以永遠傳承下去。
為此,羅磊光創辦了“云衢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在中國唯一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集中收藏館——“磊光藝術館”中公開展出自己的珍藏,出版《醴陵釉下五彩瓷選集》等專著來介紹和展現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絕美,力圖在最大的范圍內傳播這一獨特文化。他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珍藏震驚了國內外專家,他的專題學術演講折服了中外學者。
沒有人想到,存世如此稀少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羅磊光以一人之力珍藏了如此之多的數量,并且讓世人可以通過公開展覽來了解它的藝術成就和歷史文化。目前,此批珍貴瓷器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進行展覽。
羅磊光表示,“對我們一時遺忘的或即將消亡的鄉土文化藝術”,“將繼續收集、整理、保存并公諸于世,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
羅磊光,云衢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該公司專門從事古藝術品的收集、書籍出版和展覽。
以企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傳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在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這一特殊的文化領域,羅磊光被譽為“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收藏第一人”。
精選閱讀
用文化藝術踐行中國夢
今天,中宣部、中央外宣辦會同有關部門共同舉辦的中國夢網上座談活動第二場在中國網絡電視臺舉行,來自文化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夢”展開了暢談,并與廣大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范曾從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世界觀入題,深入分析了中國人對世界的愿景和夢想。他認為以“誠”為核心的忠孝、仁義和溫良恭儉等傳統文化精髓將在人類未來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研究院院長楊飛云向網友講述了自己由一名熱愛涂鴉的孩童成長為一名油畫藝術家的歷程,并由此指出,“改革開放的進程為每一個中國人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已經向我們證明,個人夢想與民族、國家夢想的實現是一體的?!?/p>
“每一位藝術家都應當把弘揚中國文化作為己任。只有將自己的情懷融入愛國情懷中,才能共同實現全民族的夢想?!敝袊袼茉涸洪L吳為山說,他近年來提出“寫意雕塑”的理念,并用這種理念塑造了400多位中國歷史上的人物雕像,在國內外的展示中受到了非常高的關注,而這正是他作為一位藝術家執著努力地追逐“中國夢”的實踐。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中心主任朱樂耕是一位陶瓷藝術家,他說:“瓷器里面承載著中國人的禮義精神和文化夢想。我的中國夢就是重拾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在美器中尋找中國傳統的雅致和高尚品位?!?/p>
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氣息是陶瓷很大的價值
陶瓷作為藝術品的出現,其價值觀已經脫離了本來的應用,成為了裝飾品的珍藏。而它呈現的美感,已經不可能僅僅是從表面去評估,它本身的含義所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氣息,才是陶瓷很大的價值所在。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
每個國家民族的特性都不一樣,對于自然的向往也就不一樣。從古今的神話來看,東西兩方的自然之道追求的也不一樣:與其說是西方人對事物的本質更感興趣,倒不如說是東方人對事物的理解多樣化。比如繪畫方面,西方人能簡單而又強烈地用線條感讓你覺得臨摹物的栩栩如生,但東方人的筆墨卻更加注重某種精神,反而刻意忽略實物的真實性。
中國人向來注重事物代表的含義,并不惜以此來強調自己的為人之道,就像虔誠的教徒修行某種境界。這種文化的體現并非不切實際,只是一種美感的偏好而已。在古往今來的作品之中,中國的山水、花卉、人物的繪畫與書法都注重的是一種精神,線條與色彩的搭配極為講究,有點對號入座的味道。這種風格是臨摹不來的。是以古往今來的大家們流傳下來的真跡,或多或少可以給予你辯之真偽的線索。西方人的真偽考究或許需要過多的人為技術條件操作,而中國人的作品,如果你是行家的話,大致上都可以十有八九的確定。當然,這需要火候,而且你也必須了解中國人的文化,因為中國人講究門戶之見,地域之分非常謹慎。
在眾多陶瓷作品之中,無一例外有種感覺,那就是古風。陶瓷這種東西的美感在于意境,無論是格調典雅、高貴或者氣勢如虹,那種古風的味道是很濃烈的,就算是平常百姓用的餐具之上也能窺見一二。茶具有茶具的特色,酒具有酒具的特色,碗、碟、盤都各自有各自的精華。你可以在某件陶瓷作品上看見悠然自得的名士神態,也可以看見古時大家閨秀撲蝶的嬉戲之樂,甚至你也能撲捉到山水中的磅礴大氣,或者寥寥幾筆,色素簡單的花卉、田園之景。不管你是否懂得欣賞,或者是你根本不在乎,但是如果在陶瓷的作品之中,出現了某種圖案,比如飛機大炮,或者漫畫人物、明星肖像之類的,你多多少少會有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那種感覺就像胡鬧的惡作劇,格格不入,毫不協調。在一幅油畫之中,上半身赤裸的少女抱著汲水用的罐子,那種藝術感覺或許你看不明白也感受不到文藝氣息,但它決不會給你一種毫不協調的感覺。但是如果這幅油畫里題有一首宋詞,你會作何感想?毫無疑問,你會覺得這是四不像。
曾在某家公司的大廳內看見青花瓷的作品,繪著中國傳統的江南水鄉之景,并附有一首宋詞《青玉案》:山城古道長亭暮,望不盡,江南路。西水東流滄海處,千帆碧影,斷橋同渡,已過三千戶。凌波燕子雙飛去,巷陌誰家落風絮。半曲新愁君未語,伊人何在,小樓獨住,一夜聽春雨!
青花陶瓷酒壇
據悉這青花瓷乃定制,詞也是請人特意而作,頗費苦心。定制之人十分喜好傳統文化,而且有一定的見解,對中國的陶瓷作品尤其偏愛,重金收購了不少珍藏。在他認為,中國的山水、書法的精華在于之蒼涼、之感傷、之悲郁、之揮灑、之飄逸、之氣魄、之雄壯、之大勢、之桀驁、之溫柔、之多情、之委婉、之滄桑、之寂寞、之豪邁、之狂傲、之不羈、之奔放,乃作者的人生感悟而發,是令人不能自以,寥寥筆畫、數句,當中多少情何以堪,實是耐人尋味;其線條之張弛是否有度,其筆畫收發是否自如,其下筆勁道是否大小有亂作者全知道的一清二楚;什么樣的作品就應該配什么樣的特性,那是一丁點都不能錯的!
泥巴捏出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
形象俊朗、清爽,具成長感,對應清新文化和時尚文化。偶自山僧院,移歸傍砌栽。好風終日起,幽鳥有時來。篩月牽詩興,籠煙伴酒杯。南窗輕睡起,蕭颯風雨聲。
在鳳翔縣城東約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六營村的村子,該村3組不過60多戶人家,別看戶數不多,村子不大,多次與中國郵票結緣的泥塑作品就是從這里走出的。從2002年泥塑馬成為當年生肖特種紀念郵票造型以來,鳳翔泥塑與中國郵票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后的5年里,泥塑羊、泥塑猴、泥塑雞、泥塑狗,乃至2007年的泥塑豬等造型,或者成為特種生肖紀念郵票主圖案,或者登上特種郵票集郵冊封面、底面,或者出現在中國郵政有獎賀年卡、賀年信封上……
如今鳳翔泥塑已遠銷海外,同時每年有著大量的到訪者,參觀、購買,村年人流量可達十萬人,其傳承地六營村,也被評為陜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鳳翔泥塑如鳳凰展翅翱翔天空一鳴驚人!“泥塑世家”不同尋常的“傳家寶”
在鳳翔老輩泥塑藝人中,胡深先生可算是目前健在的最優秀、最有代表性的了?,F為民間藝術研究員的胡深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自幼隨父胡克勤先生學習當地傳統的彩繪泥塑藝術,70多年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胡深大膽創新,形成了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其作品泥塑馬曾榮登2002年國家生肖郵票。胡老的兒子胡永興、胡永路,女兒胡小紅傳承了泥塑藝術的精湛技藝,也都是泥塑制作的高手,胡深一門被譽為“泥塑世家”。
“干咱這活真是土里刨金呢!”胡老先生的老伴胡鳳忠坐在炕上一邊在給手中的泥塑豬上色,一邊給記者說。胡大媽今年76歲了,12歲開始學習制作泥塑,當時家里窮,做泥塑主要是在附近的靈山等古會上換取糧食、雞蛋等養家糊口?,F在日子好過了,但這么多年始終沒有丟下這門手藝,并將其傳給自己的兒女。女兒胡小紅5歲時跟隨父母學習泥塑,14歲開始使用長畫筆進行創作,2006年曾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民間藝術一等獎。
胡深的大兒子胡永興更不遜色,自幼隨父研習傳統彩繪泥塑藝術,大膽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他創作的“最牛的?!遍L3米,重1噸,曾在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展出,作品在國內外獲得過多項殊榮,泥塑雞被設計為雞年特色郵票和首日封圖案。
成功的作品來源于歷史的積淀。在胡深先生家中,記者看到了胡家的傳家寶——一尊泥塑坐獅,雖年代久遠,底部有些殘缺,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一雙眼睛為紅瑪瑙所制,特別耀眼;體表光亮、滑溜,猶如石雕一般?!斑@個寶貝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是實心的。獅子眼睛一成紅色就成神了,所以這是長命獅,是保佑小孩子們的寶物?!焙罾先艘贿厯崦皩毼铩币贿呄蛴浾呓榻B,胡大媽補充說:“前兩年曾經有幾個外國人要買這寶貝,說是要多少錢給多少錢,你想,咱能賣嗎?”鳳翔泥塑走出家門走向市場闖世界
提起鳳翔泥塑,就不得不提胡新民?!霸诿耖g藝術與商品營銷接軌中,胡新民作為一個民間藝人是最成功的?!庇腥诉@樣評價胡新民。1965年出生的胡新民從小受鄉土藝術的陶冶和祖傳泥塑藝術的熏陶,中學畢業后,全身心投入到民間藝術的沃土之中,隨父母專業從事祖傳藝術的學習與創作,在傳統品種上先后發掘了20多個規格的180多個新品種,而且在制作工藝上有所突破,先后在國內外多次講學,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博覽會。從2002年到現在,胡新民組織生產的泥塑遠銷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以及我國港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工藝方面,胡新民潛心鉆研原料配方,在“摔不爛”上下工夫。經過多次失敗后,1996年,他在過去的“板板土”原料中加入糯米漿和桐油,并用棉花代替過去的紙漿,按一定比例調配,大大增強了泥塑的韌性和耐久性,使其具有1個小時在水中泡不壞、越放越堅固的特點。同時,用石膏模具代替了老式泥模具,不僅解決了泥塑在生產過程中誤差較大的問題,而且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使工作效率提高10多倍甚至數十倍以上。造型方面,傳統泥塑集中在掛虎、坐獅之類,只有簡單的七八種,很難反映豐富多彩的生活,也不太適應當今的市場需求,胡新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理解,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的品種和造型,先后增加了斗牛、12生肖、各種人物等,達到了目前的100多個品種,可謂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胡新民還一改用麥稈包裝泥塑的做法,全部使用規范制式、美觀大方的包裝盒,為泥塑大量走向市場奠定了基礎。此三大創新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村里的泥塑制作者紛紛效仿,泥塑的質量和生產規模大大提高,使鳳翔泥塑在2000年以后開始步入輝煌。鳳翔泥塑的歷史故事
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鳳翔泥塑源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說,明朝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一部中的第六營兵士屯扎于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這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藝,閑暇無事,就和土為泥,捏制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并且彩繪示人。后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藝,利用當地黏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后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
鳳翔泥塑的工藝程序為制模、紙筋、入泥、脫胎、掛粉、勾線、彩繪和涂漆。鳳翔泥塑制作方法簡單易行,造型生動,色彩別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筆法涂染,對比強烈,使人愛不釋手。鳳翔泥塑已成“中國名片”
從2002年泥塑馬成為當年生肖特種紀念郵票造型以來,鳳翔泥塑與中國郵票結下了不解之緣。2002年、2003年,鳳翔的泥塑馬、泥塑羊連續兩年被國家郵政總局郵票設計司確定為生肖郵票主圖案;2007年胡新民設計制作的“福壽豬”,不僅被選為2007年中國郵政有獎郵資明信片的主圖,還再次榮登2007年中國生肖郵票。2006年5月20日,鳳翔泥塑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陜西省鳳翔縣的胡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1年,鐵道部發行兔年生肖紀念站臺票套冊(16枚),采用鳳翔藝術家胡永興制作的“泥塑彩兔”形象,共計16枚,限量發行16000套。同時選取其中一張票面配套制作3000枚銀質生肖紀念站臺票,以供收藏鑒賞。
首席記者楊立充滿想象力的民俗藝術
在數百年的歷程當中,泥塑作品不斷的繼承和發展著,眾多優秀的傳統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斷傳承,尤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然而令人驚異的是,當初鳳翔六營村的泥塑藝人從未見過虎的模樣,他們卻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了民間百姓心目中大美無邊的理想老虎的形象。這所有虎的造型都與虎的原型有著很大差距,但無一不具虎的神韻和氣勢。
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取向
縱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你會發現不管是釉色裝飾,還是彩繪、肌理刻劃表現,都以追求自然,再現自然為最高藝術境界。特別是宋代瓷器表現得尤為突出。哥窯的開片瓷追求冰裂紋的自然效果;建窯的兔毫紋,吉州窯的鷓鴣斑追求動物毛紋、斑點的自然紋理;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追求玉的天然色澤與質感;鈞窯的窯變釉追求“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凌空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自然景象。這些陶瓷藝術品,雖然都是人工制作,有人工因素在內,但看上去卻“宛自天開”。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
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始終在追求著與自然的契合,追求天人合一,并形成了中國人的自然觀。我們從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園林藝術等方面都能感受到這一點。在中國,自然一詞最早出現在《老子》中:“‘自然’就是道,就是無為”;到了漢代,王充《論衡》屢次談及“自然”,并辟有《自然篇》,專論自然。
在文學藝術方面,有《詩品》“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蘇軾的“自然富貴出天資,不待金盤薦華屋”等等,都是認為自然美是天成的,是人工雕琢達不到的??梢?,中國古代文學提倡“自然”,反對人工“雕琢”。在書畫藝術方面也有“藝法自然”。東漢書法家蔡邕《九勢》:“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蓖蹙S《山水決》:“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蛑诲氤咧畧D,寫千里之景”。
中國傳統園林對自然的表現和追求就更為典型。它和中國繪畫藝術一樣,也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園林的造園要素是以展現天然形態為美,沒有太多的人工雕飾。既不求軸線對稱,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相反卻是山環水抱,曲折蜿蜒,不僅花草樹木任自然之貌,即使人工建筑也盡量順應自然而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融合。中國傳統園林設計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自然”。
今日的仿古磚設計也正符合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取向。從仿古磚外觀特點與拋光磚、瓷片相對照,它更接近“自然”的狀態。
中國瓷器裝飾主要紋樣賞析(上)陶瓷裝飾藝術蘊含傳統哲學思想
●瓷器裝飾紋樣
陶瓷的一種裝飾紋樣,是用篦狀工具刻、壓出的篦狀紋樣。商用陶器上多見,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見于宋元時東南沿海地區的瓷窯,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就會燒制瓷器,更是作為生活用品進行使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開始對陶瓷進行美化,裝飾紋樣與陶瓷相結合最早是在8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陶瓷裝飾紋樣藝術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內涵十分深刻。小編帶你了解中國瓷器的主要裝飾紋樣。
●瓷器裝飾紋樣之幾何紋
一、幾何紋:以點、線、面組成多種有規則的幾何圖樣,稱為幾何紋。如三角形、網格紋、方格紋、鋸齒紋、圓圈紋、菱形紋、曲折紋、云雷紋、回紋等。
●瓷器裝飾紋樣之篦紋
二、篦紋:陶瓷的一種裝飾紋樣,是用篦狀工具刻、壓出的篦狀紋樣。商用陶器上多見,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見于宋元時東南沿海地區的瓷窯,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瓷器裝飾紋樣之聯珠紋
三、聯珠紋:瓷器的一種裝飾紋樣,形為聯串的雙圈圓珠組成。盛行于晉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瓷器裝飾紋樣之蓮瓣紋
四、蓮瓣紋:以蓮花花瓣為裝飾紋樣。南北朝時出現,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劃花、印花、繪畫等技法。不同時代的蓮瓣紋其風格又有所變化,有的修長,有的寬碩等。
●瓷器裝飾紋樣之纏枝花紋
五、纏枝花紋:瓷器的一種裝飾紋樣。枝莖纏繞,成連續的波狀線,枝莖上填以花葉,構成纏枝花紋,如纏枝蓮、纏枝牡丹等,為我國傳統瓷器裝飾紋樣之一,明清時期尤為盛行。
●瓷器裝飾紋樣之把蓮紋
六、把蓮紋:瓷器的一種裝飾紋樣。將蓮花、蓮蓬、荷葉以帶系成一把組合的畫面,稱把蓮紋。始于北宋耀州窯,在青瓷碗內飾有三束“把蓮紋”,并印有“三把蓮”三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燒制的青花把蓮紋瓷盤較多見。
●瓷器裝飾紋樣之卷草紋
七、卷草紋: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的草葉紋樣裝飾帶。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宋元明清許多瓷窯上廣泛采用。
●瓷器裝飾紋樣之蕉葉紋
八、蕉葉紋:以芭蕉葉圖案組成的帶狀紋飾。宋定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常用的紋飾題材,明清時更為盛行。青花、釉里紅、彩瓷均廣泛采用,一般裝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瓷器裝飾紋樣之回紋
九、回紋:以形如“回”字組成的帶狀紋飾。有單體,一正一反相連成對和連續不斷等幾種,多飾于器物的口部或頸部。宋代吉州窯、定窯、耀州窯、磁州窯等廣泛采用,元明清時沿用。
●瓷器裝飾紋樣之瓔珞紋
十、瓔珞紋:瓔珞原是觀音菩薩頸或胸前的佩飾,形如串綴的珍珠。元代移植于瓷器裝飾上,有較強立體感,是元瓷斷代的重要標志。明以后多用筆繪,嘉靖時尤多見。
●瓷器裝飾紋樣之八吉祥紋
十一、八吉祥紋:用八種佛教法物:寶輪、法螺、寶幢、傘蓋、蓮花、寶瓶、金魚、吉祥構成的一組圖案,含有吉祥之意,故名。最早見于元代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窯卵白釉瓷上,明清兩代青花和彩瓷上常用,清代乾隆時景德鎮瓷窯燒制八吉祥紋飾的供器。
中國陶瓷傳統器形——豆
豆是一種盛食器,專備盛放腌菜、肉醬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銅豆出現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也是青銅禮器中的一種重要器物,常以偶數出現,故有“鼎俎奇而籩豆偶”的說法。
豆淺腹,口沿較寬??谝韵聺u內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體雕刻紋飾??谙碌窨掏瓜壹y,腹部雕刻仿青銅器上的云雷紋,高足中部雕刻錢紋,上下分別雕刻變形回紋和饕餮(tāo tiè 音濤帖)紋作輔助紋飾。修坯精細,形體線條剛勁有力。
白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至商代,由于燒成溫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較精細,致使白陶質地更加潔白細膩。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 音歸)、盉(hé音禾)、爵為主,紋飾有人字形紋、拍印的繩紋和附加堆紋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缽等,其裝飾除少數繩紋外,以素面磨光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燒制的鼎盛期,在黃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遺址與墓葬中均發現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點,器物有觶(zhì 音智)、壺、尊、卣(yǒu 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盤、簋(guǐ 音軌)等食器。紋飾常見有云雷紋、漩渦紋、饕餮(tāo tiè 音濤帖)紋、蟬紋、曲折紋、夔(kuí音奎)紋等。特別是將細膩的雕刻作為白陶的主要裝飾技法,顯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發展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來盛放腌菜、肉醬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銅器里,青銅豆還是一種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