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奇瓷器物件。
原標題:讓破損器物重現新顏
這名非遺傳承人想開鋦瓷博物館參與文物修復
維納斯,正因其斷臂,產生一種殘缺美;殘缺器物,正因這獨特印記,訴說著歲月的情懷。旁人看似殘缺的器物甚至是殘片,在南昌市新建區樵舍鋦瓷非遺傳承人熊昊陽的眼中,卻有獨特的魅力,他用精湛的修復技藝,讓破損的器物重現新顏。
熊昊陽和他的收藏
工作室里堆滿了“破碗”
修復前后的器物
祖上技藝需要傳承
5月23日上午,記者來到熊昊陽位于新建區的工作室。小小屋子里的工作臺上,幾乎擺滿了各種殘破的瓷碗和碎片。熊昊陽介紹,這些都是他還沒有修復完成的器物:“有一些是別人拿來請我修復的,大部分殘器是我從各地自費淘回,逐一修復。這些年為了深造技藝和購買殘片、工具材料等費用,最少也花了幾十萬元。我當‘鋦瓷匠’不為賺錢,而是喜歡這門傳統的手藝,更想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span style="font-size: 12px;color: #9E9E9E;">www.imhmong.com
鋦瓷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技藝,從銅片中裁剪出一條條鋦釘,用錘子和鉗子制成書釘狀,然后在瓷器裂痕兩側鉆孔,再將鋦釘微微向內傾斜打進鉆孔,最后打磨鋦釘,直至瓷器表面恢復光滑且可以重新使用……在宋代張擇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圖》里,也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隨著科技的發展,原本走街串巷服務于百姓的鋦瓷人變得罕見,手藝也面臨失傳。
熊昊陽從小學習繪畫,他的外祖父也是鋦瓷的手藝人,但他一直未鉆研過這門手藝。大學畢業后,他當過美術編輯、干過記者,還進過劇組……一直未找到明確的職業方向。2010年,他在家里收拾東西時,發現了祖輩用過的老鋦瓷工具,心里一動,豁然開朗。
癡迷修復深造技藝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鋦瓷技術,熊昊陽還多方學習,并掌握了修復器物的另外兩種方法——大漆和金繕技術。他說:“有些殘破的器物并不適合鋦瓷,多學幾種技藝,只會將器物修復得更好?!?/p>
他隨手拿起一件造型圓潤的宋代湖田窯瓷杯,一半是原來的天青色,另一半是亞光漆黑。色彩上的強烈對比營造出一種沖突,看起來有美感,又感覺很古拙?!按笃嵝迯捅蠕|瓷工藝復雜、費時。從調漆、塑形、上漆、干透等,全部手工完成,根據每個器物的破損程度制訂修復方案,修復一件至少需要幾個月,而且生漆還會讓修復者的全身皮膚過敏,但這些對于癡迷器物修復的熊昊陽來說,都不算什么。他說修復的意義是讓這些器物恢復平日使用的功能,這也是鋦瓷的起源。在傳承老手藝的同時,熊昊陽還將現代人的實際需要和審美需求結合起來,在彌縫補闕中加以藝術上的巧妙裝點,讓一件件受傷的器物,在他手下枯木逢春,再次綻放魅力。
想辦博物館獲多方關注
除了癡迷修復器物,熊昊陽多年來還收藏了200余件散落在民間的鋦器,其中包括明代、清代老鋦匠修復的殘器和部分傳統鋦瓷工具等等。他表示,前段時間已經向相關的文化主管部門提交了開辦鋦瓷博物館的申請,目前這個公益性質的博物館有些眉目?!坝锌赡軙渲吩诿髂昙磳⒔ǔ傻男陆▍^文化館內,但汪山土庫景區的相關負責人找到他,表示了想合作的意愿。還有一些企業界人士找上門,愿意提供場地支持他開辦博物館?!睂Υ?,江西汪山土庫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招商專員劉承俊向記者證實了此事,他表示:“因為汪山土庫就是老房子、老建筑,對于游客來說太單一,所以公司希望把新建區的非遺傳承項目導入其中,讓游覽內容更加豐富,鋦瓷也是其中頗受關注的項目?!?/p>
雖然獲得關注不少,但熊昊陽仍有困惑,“博物館是公益性質的,缺乏盈利手段,光提供場地還不夠”。熊昊陽說,想要提高展覽水平,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他的計劃是同時開辦鋦瓷博物館和自己的作品館,再加上一個傳習基地,用作品和教學生的盈利補貼博物館的運營。
除此之外,熊昊陽還想參與本地的文物修復工作,“比如前幾年在新建出土的?;韬钅?,有機會的話,我也想為家鄉的出土文物修復盡一些力?!?/p>
精選閱讀
塞克勒博物館展示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制瓷原料及加工
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時常會有各種讓人驚喜的小展覽,供人一飽眼福。前日開展的“窯火神工”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展以制瓷工藝為主題,輔以實物,展示了瓷器制造過程中的相應工藝流程,對科技史有興趣的同志看了應該有一定的收獲。
前言
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重大的貢獻。從商代的原始瓷器開始,此后歷代制瓷手工業技術日臻完善,我國長達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燒造歷史,舉世無雙。其中蘊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與進步,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現了他們對自然力量的駕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瓷器憑借著堅實的質地和穩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記錄下社會的生產、生活、科技、藝術等諸多信息。
本展覽是“指南針計劃”進大學校園——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的價值發掘與展示項目之一,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制瓷原料及加工
選取合適的原料是制瓷的第一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南方瓷胎原料多為高硅低鋁,北方則多是高鋁低硅。瓷土有別于一般粘土,能夠承受很高的溫度,形成致密的胎質。
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區別于陶器的顯著特征之一。早期的釉為石灰釉,使用石灰石粉碎后加適量的粘土配制而成的,以鈣為助熔劑,三氧化二鐵為主要呈色劑,在還原焰中燒成青綠色。釉色透明,表面有玻璃質層,胎釉結合緊密,不吸水或吸水率低。
石灰釉堿的的助熔劑是氧化鈣以及氧化鉀、氧化鈉等堿性金屬氧化物。特點是高溫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從而使釉層變得乳濁而不透明,產生一種溫潤如玉的視覺效果。石灰堿釉的發明和運用,是傳統青瓷的巨大進步,石灰堿釉出現于北宋汝窯青瓷中,南宋龍泉窯瓷器大量采用石灰堿釉,使釉色呈現出青玉般的質感,如粉青、梅子青,南宋龍泉青瓷已達到中國瓷器史上單色釉器的高峰。
各種原料的化學成分
南北制胎原料
鐵礦石,釉呈色劑
瓷石,制胎原料
化妝土,施于胎上,裝飾作用
瓷泥,制胎原料
釉果,制釉原料
碗,施化妝土
磁州窯瓷枕殘片,施化妝土
碗殘片,施化妝土
黑胎,建窯盞殘片之一
黑胎,建窯盞殘片之二
黑胎,建窯盞殘片之三
灰胎偏黑,南宋官窯老虎洞殘片之一
灰胎偏黑,南宋官窯老虎洞殘片之二
灰胎,龍泉窯瓷片
灰胎,龍泉窯瓷片
灰胎,越窯瓷片
白胎,龍泉窯瓷片
白胎,龍泉窯瓷片
制胎坯料
在選取適當原料之后,一般要對原料進行粉碎、淘洗、沉淀處理,盡可能去除較粗顆粒和雜質,在經過反復踩踏、揉搓,制成純凈、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制胎坯料。
塞克勒博物館展示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支具、墊圈
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時常會有各種讓人驚喜的小展覽,供人一飽眼福。前日開展的“窯火神工”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展以制瓷工藝為主題,輔以實物,展示了瓷器制造過程中的相應工藝流程,對科技史有興趣的同志看了應該有一定的收獲。
前言
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重大的貢獻。從商代的原始瓷器開始,此后歷代制瓷手工業技術日臻完善,我國長達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燒造歷史,舉世無雙。其中蘊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與進步,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現了他們對自然力量的駕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瓷器憑借著堅實的質地和穩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記錄下社會的生產、生活、科技、藝術等諸多信息。
本展覽是“指南針計劃”進大學校園——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的價值發掘與展示項目之一,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窯具
以耐火粘土制成的三角形支釘、墊圈式樣繁多,多用于疊燒,裝燒時針尖接觸釉面,不易粘連,觸點較小,燒成后不影響美觀。
圓形支具,東晉
圓形支具,東晉
圓形支具,東晉
景德鎮支圈殘件,南宋
圓形三角支具三件,東晉
圓形三角支具,東晉
鋸齒形支具兩件,東晉
墊餅
三葉形支具
三叉形支具
鋸齒狀支具,高足盤殘件,南朝晚期
三葉形支具,碗殘件,北朝晚期
三葉形支具,碗殘件,北朝晚期
泥點墊燒痕跡,碗殘件,五代
泥點墊燒痕跡,碗殘件,五代
可見墊圈痕跡,高足碗,宋代
底有墊圈痕跡,碗殘件,宋代
墊圈
塞克勒博物館展示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窯爐
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時常會有各種讓人驚喜的小展覽,供人一飽眼福。前日開展的“窯火神工”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展以制瓷工藝為主題,輔以實物,展示了瓷器制造過程中的相應工藝流程,對科技史有興趣的同志看了應該有一定的收獲。
前言
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重大的貢獻。從商代的原始瓷器開始,此后歷代制瓷手工業技術日臻完善,我國長達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燒造歷史,舉世無雙。其中蘊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與進步,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現了他們對自然力量的駕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瓷器憑借著堅實的質地和穩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記錄下社會的生產、生活、科技、藝術等諸多信息。
本展覽是“指南針計劃”進大學校園——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的價值發掘與展示項目之一,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龍窯
葫蘆形窯
饅頭形窯爐與蛋形窯
熊熊烈火之中,瑩潤玉潔的瓷器呼之欲出。而在小小窯爐之中,也自有一番乾坤。入窯燒造是瓷器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裝燒方法以及對火候和時間精準度的把握,都直接影響著瓷器的燒成質量。
南方早期青瓷的創燒得益于龍窯的發明,北方則因地制宜使用饅頭窯,景德鎮還發明了葫蘆形窯、蛋形窯。
長沙市博物館藏戰國琉璃珠
漢代樂府中,有一首樸實感人的民歌叫《陌上?!?,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羅敷的樸直和美麗時說:“頭上倭墮鬢,耳中明月珠?!标P于“明月珠”還有一則感人的傳說。相傳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出游途中救下一條受傷的大蛇,這條大蛇痊愈后銜一顆夜明珠送給隨侯,后人稱之為“明月珠”或“隨侯珠”?!痘茨献印分懈央S侯之珠與和氏璧相提并論,上載:“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貴,失之者貧”。隨侯珠雖然美名天下,但是人們一直不清楚其具體指的是什么物品。直至1976年隨侯墓出土人們才明白,所謂隨侯珠就是精致而華美的戰國琉璃珠。
1949年以來的考古資料顯示,戰國琉璃珠出土地主要集中于湖北江陵和湖南長沙,兩地都屬于戰國時期楚國的故土。湖南長沙經考古發掘的楚墓有數千座,其中部分墓葬中就出土了琉璃珠,這些精美的文物分別收藏在省市博物館和考古所,其中長沙市博物館就收藏有五件套琉璃珠,分有眼式和無眼式兩種。有眼式的琉璃珠共三件,均呈扁圓形體,表面分布有白色圓圈,圓內或有藍色圓球凸出,或以藍色圓圈紋圍繞。具體情況如下:
四眼琉璃珠,殘徑1.2厘米,厚1厘米。1983年長沙市麻園嶺一號墓出土。琉璃珠呈扁圓形體,上下兩端較平,中間為圓孔可以貫穿佩帶。琉璃珠表面共有四處白色圓圈,圓內有藍色圓球凸出,整個形成蜻蜒眼狀的紋飾。
九眼琉璃珠,直徑1.6厘米,厚1.2厘米。1981年長沙市解放路一號墓出土。琉璃珠呈扁圓形體,上下兩端較平,中間為圓孔可以貫穿佩帶。琉璃珠表面共有九處白色圓圈,圓內以三周藍色圓圈紋圍繞,中間均有破損痕跡,表明原來應有圓形物存在,整個形成蜻蜓眼狀的紋飾。
三十眼琉璃珠,高2厘米,徑1.2厘米,孔徑0.7厘米。1990年長沙市瀏城橋二號墓出土。琉璃珠呈扁圓形體,上下兩端較平,中間為圓孔可以貫穿佩帶。琉璃珠表面共有三十處白色圓圈,圓內有藍色圓球凸出,整個形成蜻蜓眼狀的紋飾。
無眼式的共兩件套,每一套數量不盡相同,每一粒都只是簡單的小珠子。具體情況如下:
藍色琉璃珠,共148粒,直徑0.6厘米。來源與三十眼琉璃珠一樣,出土于1990年長沙市瀏城橋二號墓。琉璃珠呈扁圓形體,中間為圓孔可以貫穿佩帶。珠子表面含不同程度的白色雜質。
藍色琉璃珠,約4808粒,最大的直徑0.2厘米,最小的直徑0.1厘米。1981年長沙市火車站郵電局十九號墓出土。琉璃珠呈扁圓形體,厚薄不均,中間為圓孔可以貫穿佩帶。珠子呈蔚藍色,晶瑩透明。
琉璃珠是目前所見我國古代琉璃器物中最常見的一類器型,從西周開始就已存在了,至戰國時期則大為流行。目前發掘的戰國時期墓葬中其隨葬琉璃器幾乎均有琉璃珠。它的發展是與技術、設備的不斷改進,琉璃質地更加潔凈分不開的。
根據對古代文獻的大量研究,專家們認為最早關于琉璃的記載是《穆天子傳》中鑄石的記事。人們認為,《穆天子傳》中的鑄石可能就是一種琉璃。文獻中的記載雖然將我國琉璃史往前推進了許多,可是“琉璃”一詞又是從何而得呢?說到這,就不得不講一個浪漫而又凄美的故事。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496年),范蠡為越王勾踐督造王者之劍,歷經三年燒制才得以鑄成。王劍出世之日,范蠡在鑄劍模內發現了一種綠色神奇粉狀物體,與水晶熔合后晶瑩剔透卻有金屬之音。范蠡認為這種物質經過了烈火百煉,又有水晶的陰柔之氣暗藏其間,既有王者之劍的霸氣,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陰陽造化所能達成的極致,于是將這種物品隨鑄好的王者之劍一起進獻給越王,并將此物稱為“劍道”。越王感念范蠡鑄劍的功勞,收下了王者之劍,卻將“劍道”原物賜還,還以他的名字將這種神奇的物質命名為“蠡”。當時,范蠡剛剛遇到了西施,為她的美貌傾倒,驚為天人,他認為金銀玉翠等天下俗物俱無法與西施相配,所以遍訪能工巧匠,將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相傳這就是世界最早的琉璃配飾。不料就在這一天,戰事又起,勾踐聞知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意圖討伐越國以報父仇,所以決定先發制人。范蠡苦諫未果,越國終于遭到了大敗,幾近亡國。西施被迫前往吳國和親,臨別時,西施將“蠡”送還給范蠡,傳說中,西施的眼淚滴在這“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到西施的淚水在其中流動,后人稱之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這個名字演變而來。
除了在文獻中有“琉璃”的記載外,在部分文獻中也有“流離”的記載,那么琉璃、流離到底是什么物質呢?兩者有沒有區別呢?
實際上,流離和琉璃都是玻璃的古代稱謂。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
琉璃制品在我國曾有很多名稱,比如“琉璃,藥玉、罐子玉、燒料、料器”等等。琉璃的色彩多為乳白色、淺綠、深綠、藍色等,呈半透明狀。
關于中國古時琉璃的來源,曾經被普遍認為是來源于國外。其實,根據多年的考古資料可以證實,中國琉璃生產技術有著自己的淵源。在河南洛陽淳溝、陜西寶雞茹家莊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琉璃管、琉璃珠等。經中外專家用現代化光譜鑒定,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古代琉璃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雖然絢麗多彩、晶瑩璀璨,但易碎、透明度差、不適應驟冷驟熱,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因而用途狹小,發展緩慢。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出土的琉璃器物的化學成分,主要以鈉鈣為主,克服了鉛鋇成分琉璃的弱點,耐溫性能較好,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因此,這種古琉璃的用途和生產量都遠大于中國古琉璃。成分的不同,表明中國與西方的琉璃分居兩個不同的琉璃系統。而這一事實也表明,中國古代的琉璃是利用一種特有的原料獨立制造出來的。
在考古發掘實踐中,琉璃器常見的器形有珠、環、鐘、碗、印章、劍首、璧等,其中戰國時期以璧和珠為主,璧多飾以細小的谷紋,而珠多見蜻蜓眼式的,當然也有光滑無眼的,本文所列舉的五件琉璃珠便是如此,這其中以蜻蜓眼式的最有魅力。
“蜻蜓眼”珠是特指戰國時期用火燒制并用鑲嵌工藝制作的鉛鋇玻璃裝飾珠,因其珠子上疊加的圓圈很像是蜻蜓的復眼而得名。當時人們賦予了它“代表神人的眼睛,可用以抵御邪惡”的更深層次含義。材質以鉛鋇玻璃為主,珠面上常有多組有藍色圓點和白色圓圈組成的“魚目紋”,有的則在圓圈內外形成多彩的套色,胎底透光,看上去極像藍色海水。
經過對1949年以來的考古發掘資料統計后得知,我國最早的“蜻蜓眼”珠是出現在春秋晚期,如新疆的輪臺群巴克墓地出土的春秋晚期的蜻蜓眼,河南固始縣侯古堆出土的春秋末期琉璃蜻蜓眼以及山西境內的晉國大墓中出土的春秋晚期蜻蜓眼珠,這些琉璃珠的成分經過檢測不屬于中國本土固有的,而與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近似,說明了這些琉璃珠均為外來貨。
“蜻蜓眼”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見證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古籍對此做了詳盡記載,《漢書·西域傳》載:(剡賓)“出珠璣、珊瑚、虎魄、流離”;《魏略》載:“大秦國出赤白黑黃綠紅紫等十種流離”;《魏書·大月氏傳》載:“其國人商販,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玉留璃?!眹鴥瓤脊虐l掘所獲得的蜻蜓眼琉璃珠與西亞、北非地區琉璃珠從成分到形制的相似,也見證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
學者們認為早期蜻蜓眼琉璃珠傳人到我國的途徑共有南北兩條。南來蜻蜓眼式玻璃珠首先通過商業貿易傳到印度等南亞地區,再通過民間往來輾轉地經我國的云南等地進入楚地。而北來之路則通過趙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動而實現。進入戰國早期,作為楚文化腹地的湖南、湖北兩省,出現了數量令人咋舌的蜻蜓眼珠。隨著蜻蜓眼在楚國的盛行,到了戰國中期,深受楚文化影響的河南、陜西、四川等秦國屬地境內也出現了蜻蜓眼珠。在楚國強盛的經濟實力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相互作用下,全國形成了一個以湖北湖南兩省為中心的蜻蜓眼輻射圈,被輻射的范圍包括秦國、魯國、齊國、魏國等。
蜻蜓眼式琉璃珠最初在西亞出現,多用作護身符以避邪攘災,多只眼睛可以助人防衛。蜻蜓眼式琉璃珠輾轉而至楚地,以其如藍天白云般亮麗色彩,別致的造型,馬上征服了好奇喜新的楚人。宗教上的意義又暗合楚重巫的文化心理。蜻蜓眼式琉璃珠就這樣向楚文化邁進了第一步。而幾乎同時傳人山西的蜻蜓眼式琉璃珠最終如曇花一現,迅即消失,無法根植其文化之中,兩者之間不同的文化秉性由此可見一斑。
無論是蜻蜓眼琉璃珠,還是無眼式琉璃珠都是琉璃制品的精粹,也是中國古代文化與外域文化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換瑰麗,是古人精致、細膩、含蓄的體現,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匯。在某種意義上說,琉璃是一種人格、一種精神、一種境界的象征。明澈的琉璃寄托了人們的美好心愿。
塞克勒博物館展示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繪畫圖案
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時常會有各種讓人驚喜的小展覽,供人一飽眼福。前日開展的“窯火神工”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展以制瓷工藝為主題,輔以實物,展示了瓷器制造過程中的相應工藝流程,對科技史有興趣的同志看了應該有一定的收獲。
前言
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重大的貢獻。從商代的原始瓷器開始,此后歷代制瓷手工業技術日臻完善,我國長達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燒造歷史,舉世無雙。其中蘊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與進步,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現了他們對自然力量的駕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瓷器憑借著堅實的質地和穩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記錄下社會的生產、生活、科技、藝術等諸多信息。
本展覽是“指南針計劃”進大學校園——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的價值發掘與展示項目之一,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繪畫
繪畫是瓷器的一種裝飾方法,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及斗彩。
釉下彩是用色料在成型的坯胎上進行繪飾后,施以白釉或青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釉下彩又可以分為釉下褐彩、釉下褐綠彩、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三彩等。
釉上彩是在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進行繪飾,經低溫燒結。因彩繪施于釉上,長時間使用,摩擦會磨損、脫落,釉上彩又可以分為紅綠彩、五彩、粉彩和琺瑯彩等。
斗彩創燒于明宣德時期,是釉下彩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工藝。先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構圖的紋飾輪廓,然后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再于釉上青花輪廓線內填畫各種彩料完成彩色圖案,復入窯低溫二次燒成。
釉下彩,長沙窯黑彩青瓷執壺,唐
釉下彩,長沙窯褐綠彩青瓷罐,唐
釉下彩,青花高足碗,清
釉下彩,青花蓮花紋開光盤,清
釉下彩,清華云龍紋器蓋,清
釉下彩,長沙窯褐綠彩獸形瓷器,唐
釉上彩,仿正德款礬紅盤,清
釉上彩,五彩盤殘件,清
釉下彩,長沙窯褐綠彩繪青瓷執壺,唐
釉下彩,長沙窯褐彩字紋青瓷執壺,唐
釉上彩與釉下彩結合,景德鎮斗彩盤,清
清釉上彩與釉下彩結合,景德鎮斗彩碗。
塞克勒博物館展示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印花、劃花、剔花、貼花裝飾圖案
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時常會有各種讓人驚喜的小展覽,供人一飽眼福。前日開展的“窯火神工”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展以制瓷工藝為主題,輔以實物,展示了瓷器制造過程中的相應工藝流程,對科技史有興趣的同志看了應該有一定的收獲。
前言
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重大的貢獻。從商代的原始瓷器開始,此后歷代制瓷手工業技術日臻完善,我國長達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燒造歷史,舉世無雙。其中蘊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與進步,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現了他們對自然力量的駕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瓷器憑借著堅實的質地和穩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記錄下社會的生產、生活、科技、藝術等諸多信息。
本展覽是“指南針計劃”進大學校園——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的價值發掘與展示項目之一,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裝飾圖案
瓷器的裝飾工藝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拍印、刻花、劃花、印花、鏤空、貼花、繪花等。
拍印是在半干的坯體上拍打出花紋,早期制陶比較常見;刻花、劃花是用竹、金屬等工具在半干坯體上刻、劃出花紋線條;印花是用刻有花紋的陶瓷質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坯體上印出花紋;貼花則是印出或者塑出立體狀的紋飾貼于坯體上的一種裝飾方法;剔花即先在器物坯體表面施釉或施化妝土,并刻劃出花紋,然后將花紋部分或者紋樣以外的釉層或化妝土層剔去,露出胎體,再施一層透明釉,燒成后花紋具有淺浮雕感,始于北宋磁州窯。
印花模具
印花模具
印花模具
印花,耀州窯碗殘件
印花,定窯白釉碗殘件
印花,德化窯白釉菊瓣紋盒殘件
印花,臨汝窯青釉開光花卉紋碗
白釉劃花,磁州窯白釉碗殘片
鏤空,越窯鏤空片殘件
鏤空,越窯鏤空片殘件
剔花,磁州窯白釉罐子殘片
劃花,定窯白釉片
劃花,景德鎮青白釉碗殘片
珍珠底劃花,磁州窯枕殘片
白底黑花,磁州窯枕殘片
白地黑花,磁州窯盤殘片
白地黑花,吉州窯罐殘片
貼花,長沙窯罐殘片
貼花,長沙窯執壺殘片。
千古汝瓷 亨通傳承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在人民大會堂主席臺給第六界“新世紀之聲”中國十大杰出新聞人物李廷懷頒獎
汝官瓷燒制技術失傳八百年來,海內外陶瓷藝人為使天青釉再現于世歷代仿燒不斷,但終因不得其秘訣而未成功。一些工匠嘆呼:“造天青釉難,難于上青天?!边@更給汝官瓷蒙上了神秘色彩。值得可喜的是,經過上百次實驗,使斷代千載的張公巷北宋官窯瓷器于2006年9月份研制成功,11月份仿張公巷北宋官窯作品“托盤”評為中國五大名窯名瓷金獎。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歌舞學院副院長范軍、河南歌舞團團長于根藝到亨通汝瓷參觀
李廷懷在第六屆“新世紀之聲”《愛我中華》活動大會主席臺上發言
國家軍事博物館專家王聚英教授一行四人考察亨通汝瓷
李廷懷與中國駐利比亞大使館原武館楊德森在交流
為使汝瓷這一魁寶得以發揚光大,汝瓷文化得以弘揚傳播,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汝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領導小組專家委員,原汝瓷廠廠長助理、平頂山市梨園礦務局工藝料器廠廠長李廷懷,針對汝瓷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較為混亂的現象,提出專業化、知識化、產權化、規范化、精品化的“品牌”經營戰略。選取品種多、質量好、藝術精湛的亨通汝瓷為主導性產品,同時聘請一批高級工藝設計大師,不斷開發新產品,有效地滿足了海內外人士對汝瓷魁寶的熱切渴望,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稱贊,產品遠銷日本、香港、臺灣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