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
為響應國家文化發展號召,促進中國陶瓷藝術大繁榮大發展,被喻為中國陶瓷界“奧斯卡”盛典的“2013中國景德鎮‘陶瓷藝術100’實力榜”評選活動,即將于6月7日在景德鎮文化產業中心盛大啟幕。
本次評選活動由參考消息報社主辦,景德鎮市文化產業中心、新華收藏網協辦,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專業指導,北京榮會藝術中心、北京盛典恒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以公正、權威為出發點,向藝術真理致敬,將面向藝術家或機構公開征選作品。
據了解,評選將面向景德鎮老、中、青三代大師,在所有選送的作品先決出200件入圍作品,再經過專家評審、媒體評審、機構藏家評審、大眾評審進行綜合評定、投票后,最終決選出2013年度中國景德鎮年度100位陶瓷藝術家、100件年度影響力作品,評選結果將于9月初在北京揭曉并舉辦隆重的頒獎盛典。
“陶瓷藝術100”評選將以原創陶瓷藝術精品為載體,全面呈現藝術家創作現狀、傳承創新,以陶瓷工藝美術價值、藝術市場表現等角度,全方位理性綜合看待現當代陶瓷藝術與收藏,讓陶瓷收藏理性回歸,助推中國陶瓷藝術與收藏的良性發展。www.imhmong.com
小編推薦
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裝飾藝術是中國工藝美術范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造型與裝飾相結合的載體,通過巧妙的繪畫設計,新穎的裝飾手法來產生完美的藝術形象,從中給人以詩情畫意般的情趣。從彩陶文化到漢代瓷器裝飾,采用繪畫、刻劃等技法,以弦紋,水波紋、幾何圖形。唐宋時期開始,采用彩繪顏料在瓷器上進行裝飾。景德鎮陶瓷,從現在發現的古瓷資料中已有定論的是五代時期的青瓷,以釉色為主要裝飾,宋代出現了大量的刻、劃、印、雕花裝飾;元代青花瓷是景德鎮陶瓷彩繪裝飾的起源時期,歷經明、清、近代,到現代陶瓷裝飾,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千百年來,陶瓷藝人和陶瓷藝術家從裝飾藝術實踐中,創造出多姿多彩的裝飾技巧,各種奇妙的表現手法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陶瓷裝飾也在不斷提高,以豐富的內涵,多種風格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新的藝術形式和內容,在民族藝術發展的進程中,陶瓷藝術作為其中的一種形式,體現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崇高追求,反映了人類審美觀念的變化,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生活。
藝術表現手法,在陶瓷裝飾上的發揮顯示出藝術家的藝術個性、文化修養,也顯示出時代藝術的特色,景德鎮陶瓷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悠久的歷史,給人們以審美情趣和生活需求的滿足。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藝術,經過千百年的不斷發展,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從事陶瓷藝術裝飾的創作者們首先就要了解陶瓷文化史,懂得陶瓷裝飾的來龍去脈,掌握裝飾構圖的基本法則,如果只停留在能畫好瓷器的階段上是不夠的,不了解陶瓷裝飾的內涵、手法、技巧,繪畫表現就很難達到較高的水平,也產生不了藝術個性,只能是依樣畫葫蘆。
粉彩嬰戲圖筆筒
陶瓷裝飾的藝術魅力,就在于不僅能以新穎美觀的裝飾,給人以愉悅的感受,而且能夠通過觀賞者的欣賞聯想進入人的心靈,產生出作者與觀眾在心弦上的共鳴,藝術作品可以超越時空,跨過國界。不同時代,語言不通的人們,可以在藝術作品前有心靈上的默契。有的作品只能意會,難以言傳,唯有具備藝術修養的人,才能看懂其中之意境。像明清時期的青花、粉彩嬰戲圖,在創作時也有自己的思想,古代嬰戲圖以“麒麟送子”、“加官進爵”、“青云直上”等畫面,展示出人們期望生活幸福美好的心境,迎合購買者對前程似錦,改變命運的盼望之情。粉彩嬰戲圖,構圖嚴謹,色彩絢麗,裝飾精細,人物形象呈現出白白胖胖的福相,反映出當時的達官貴人,崇尚多子多福,富貴滿堂的世俗觀念。而現代陶瓷裝飾中,藝術家的作品在裝飾方面很少用邊飾,借鑒國畫、油畫、水粉、水彩畫的繪畫構圖形式,直接把主題物象裝飾在陶瓷造型上,使作品瀟灑大方,很具時代感。畫面釉色顏料的組合,枯澀、清潤的線條韻律鳴奏出無聲的樂章。以荷花為例,古今中外的藝術家,畫出過無數力作,“齊白石的墨荷、莫奈的睡蓮、徐渭的潑荷、八大山人的怪蓮”有的濃墨淡彩、有的如夢幻中的意韻、有的任意揮灑、有的幽意深遠,展現出不拘一格、妙趣各異的風格。
陶瓷裝飾就是利用造型的各個部位,進行協調的美化,和諧地把造型與畫面裝飾融為一體。并不是所有的裝飾繪畫都美,如果裝飾形式、紋飾與器型不協調,一味以荒誕、古怪、散亂的色彩在陶瓷器型上涂劃,不僅產生不了裝飾特色,反而會破壞原有的材質、器型美。陶瓷裝飾藝術就是講究美的表現形式,科學、合理地裝飾布局,通過藝術裝飾來襯托材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
陶瓷裝飾,分為圖案裝飾和紋樣裝飾兩種基本形式。圖案裝飾以規整、概括、對稱、對比等構成要素來美化陶瓷;紋樣裝飾則包括寫意、抽象、變形夸張等多種裝飾形式。不論是圖案還是紋飾,都有其裝飾規律和表現形式,兩者和諧地融為一體,展現了裝飾圖案和紋飾的創作手法,線條、細點、塊面、圖形等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的。陶瓷裝飾圖案,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周圍各種事物經常接觸、認識,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而逐步描繪、創作出來的。大自然中就有多種多樣的形態,太陽、月亮的圓、缺,火焰的光茫,山的形狀,水的波紋,鳥的飛翔等等,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們就把這些頭腦中的印象變成圖形,在陶瓷、木材、金屬等載體上表現出來,成為美妙的圖案、紋飾。陶瓷裝飾在漫長的發展、形成過程中,經過陶瓷藝人和陶瓷藝術家的藝術實踐,不斷提高了對美的形態的認識,從摹仿到寫實,再由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變化過程中,人們掌握了美的構成形成規律,發現了在裝飾構圖中的多種手法。用變形、概括、均衡、協調等手法裝飾陶瓷,已成為人們常用的形式,變形是把物象的形態加以改變,用放大、縮小、扭曲、夸張等方式來組成圖案,集中體現了物象的形態特征。概括是對自然界的物象進行提煉,成為適合器型的裝飾圖樣,產生出簡潔、明快之感。均衡有對稱的美感,協調中包括均衡、對稱、和諧、整齊,體現了特定形式的法則。追求豐富的構圖形式、穩定均衡的畫面感,是陶瓷裝飾圖案的主要特點,給人以豐滿、舒暢、充實的印象。
景德鎮陶瓷藝術文化,是世代陶瓷藝人的智慧結晶,是博大精深的知識積累。我們新世紀的陶瓷藝術工作者,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陶瓷裝飾技藝,又要將其發揚光大,才能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時也是具有世界性的陶瓷藝術作品。
站在藝術的高度創作陶瓷藝術
陶瓷藝術是造型、裝飾、材質、工藝等多元素構成的一個整體,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結晶。陶瓷藝術大師通過巧奪天工的藝術創造和科學合理的精心設計,使瓷器具有物質和精神雙文化特征,深受古今中外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縱觀中國瓷器藝術的發展,千百年來不斷在創新中前行,留下了難以數計的傳世佳作??梢哉f創新是發展的唯一出路,而創新的基礎來自于瓷器大師對國學、歷史、藝術以及自然等各方面的修養與學識。遺憾的是,現在許多陶瓷大師一味模仿,追求暫時的利益價值,缺乏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成為困擾當今瓷器藝術發展的藩籬。
李硯祖教授作為一位學者型陶瓷藝術家,在多年的陶瓷藝術研究中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的瓷器藝術作品基本上都是創作型的,他追求每件作品都不一樣并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有了生命與靈性。
提到瓷器藝術,歷史上曾出現了不少瓷藝大師,如清代陶瓷藝術家唐英、民國初期的珠山八友等。到了當代,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學院派陶瓷藝術大師李硯祖教授。李硯祖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西省政府特聘“井岡學者”,景德鎮陶瓷學院終身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從事美術、裝飾藝術及藝術設計的歷史及理論、陶瓷藝術、中國畫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多年。
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使他在創作中積累、凝練,在積累中迸發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光芒,在凝練中閃爍出唯美藝術光輝。2012年,李硯祖教授作品展在廣州舉行,其六十件個人陶瓷作品,在短短幾天內便被慕名而來的收藏者定購一空,讓許多晚來一步的收藏者不禁“望洋興嘆”,后悔未能先人一步而與大師瓷失之交臂。
他以一個學者的思考對陶瓷藝術創作、陶瓷藝術理論和陶瓷藝術教育有著獨特的認識和感悟。作為一位學者型瓷器藝術家,他站在藝術的高度,去理解、去思考、去創作中國的瓷器藝術,進而使中國當代陶瓷藝術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成為當今為數不多的真正能夠代表中國瓷器藝術創作的領軍人物,影響著當代瓷器發展的方向。
從陶瓷藝術創作來講,對工藝技術的掌握并不是太難,關鍵就是怎么能形成自己的語言,怎樣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賦予作品靈魂。李硯祖教授的作品融入了他多年來對藝術的思考,追求新意又不脫離生活,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老套,他以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在泥與火中演繹出精靈般的瓷器之美。其作品無論從構圖還是畫工,都顯示出精巧與精細,自然與和諧一氣呵成,給人予格調高雅、氣勢豪邁、品格超逸、工藝精湛、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等唯美的藝術享受,這是其他“工匠性”瓷藝大師所不能及的,也是目前國內陶瓷藝術界所罕見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珍藏價值。